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孔子对读书的论述

自荐书 时间:2020-07-13

【www.myl5520.com--自荐书】

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
篇一:孔子对读书的论述

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个单元,囊括了教育学视野中对学习的定义,还有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概念是一带而过的,因此,我选择了2.1.3节中的研习任务1.获取并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有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在此,我将总结出孔子对学习的相关看法,还有给出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孔子先生,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从小我们就常常子曰子曰的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真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家的世界里。

《论语》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将《学而》列为开篇首章,大有深意。就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首章也是“学而为一”,可间接说明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重要性。当然,只有自己是好学者,还有成功的学习者,孔子才能成为那么成功的教育家。

1.好学。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自谓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好学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以此来激励后人要有好学之心。

2. “求道”。

“好学”作为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特征,它的精义在于求道。但“求道”这个词语是十分抽象的,有人认为求道就是终日沉思默想体悟大道理,但结果却是陷入歧途或者并无所得。孔子或许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给出解决的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想大家都明白其中的真意,空想,或者单纯的想要顿悟是很困难的,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得道”之法,但不要认为任何学习都可以得道哦,孔子罗列出两种不良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如何协调学与思,孔子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这两句话可以知道,学习不能只被动的接受所学的内容(这和书中的结构主义有点相像),这样不能使知识有益于自己心灵的发展,思想的提升,即使你学的再努力,也不能入道,只有学习已有的知识,联系旧知识结合现实人事生发新的人生思考才能进入正确的求道途径。即,学与习的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求道方法。

3.成功的学习者。

孔子曾自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说明孔子不仅精通于礼乐知识,也十分熟悉平民生活。孔子认为,人们不要乐于某种生活技能上,而不再追求学习别的生活技能,要回了一样又学另一样,这样才能知能众多,这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的诚挚态度,还有不满足好学的求学精神。想要做一名成功的学习者还得不问等级身份向一切人学习。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当然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仅仅对别人言行举止的妥当与否做出准确判断,虽然能获得认识能力,但这知识低层次的学习,还有要“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的实践能力,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4.仁。

“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从《学而》第一篇,就可知道,学习目标和追求的境界有三:1.悦己 2.乐人 3.修身。悦己,即学习的动力应该来源于自己内心的需求。比如在《论语别裁》中,南怀瑾对文学革命的看法是,当你深刻了解了其文学的弊端,才有资格批评,因此,要深刻学习才有资格评论,这就是你内心的需求了,只有满足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你

才能感觉到悦己。这样,你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寻求你所需要的知识。乐人的意义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会,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这样你就有愿为社会付出的德行,想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想要拥有这个能力又必须学习,学习已达到修身的目的,但修身是“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即要达到无功无名的境界。哈哈哈哈,晕了没?总之,我个人认为,你要有学习的兴趣,即有欲望去学习,去了解你不懂的东西,有兴趣就会专研,学会了,当然希望有所成就,理所当然想为社会贡献,如果这时候还不够资格,你更会不断学习,到最后,终身为社会服务,终身学习,达到了自己在学习的海洋里,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情景下,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很多也很精辟,由于篇幅问题,我只给出了学习的核心问题和学习所追求的三个境界,关于如何学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网上的资料。还有南怀瑾的《论语新裁》这本书的见解独特,他认为现在很多的《论语》的朱熹的孔子思想,因为从汉唐以来大家都用朱熹批注的《论语》,有很多意思曲解的问题,建议让大家看原版的论语,自己体悟。《论语新裁》见解独到也十分有意思,建议大家看看南怀瑾的这本书。

孔子论学习方法
篇二:孔子对读书的论述

孔子论学习

一、有志于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二、学习正道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三、学习诗歌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学习要读书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

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五、向古人学习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向贤人学习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

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

“是礼也。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

事于斯矣。”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

9.6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

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八、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九、学习要和兴趣相结合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十、学习要抓紧时间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十一、学习要渐进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十二、学习要有恒心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十三、要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

之学矣。

十四、学习可以使人事业成功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

贫。”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十五、学习可以使人品德高尚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

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十六、学习不是为了别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篇二: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搞好

学习有深切的体会,对学习的规律有较为科学的把握,对学习的辩证法也有相当精到的总结。

认真清理和研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对我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而时习

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学”就是接受

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

的效果。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

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但思考又不能是

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

的同时积极地进行 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所

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倡导启

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四、下学上达 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贡面前感叹没有人懂得他,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

我者其天乎!”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已由低层次的基础性

的学问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对高深道理的把握,这就是所谓“下学而上达”。在孔子

看来,他不只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由“多学而识”的“下学”通过理性思考“上达”于

“一以贯之”之“道”,即由多闻多见等低层次认识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高层次认识、达到

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把它誉为“学

者须守”的“学之要”。我们今天治学也应不满足于低层次的认识,要做到“下学而上达”,

不断进入认识的更高境界。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

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

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如果诵《诗》三百首,却不能成功地应用,《诗》学

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的,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出

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六、学以进德

孔子特别看重学以进德这一点。他教育学生不仅重视“学而知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增

长知识,而且更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所开

的四方面课程第一就是“德行”,其后依次是“言语”、“政事”、“文学”。在孔子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

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

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

创造,有所发展.

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密率:pi=355/113约率:pi=22/73.1415956〈pi〈3.1415927〈font〉)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

头笨脑的孩子”。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

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

物理,1902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

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

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

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

活跃。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05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

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16

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

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朱熹提倡的学习法

1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

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2 名人谈读书

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 郑燮《自序》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

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

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

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鲁迅全集》 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多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

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

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 李大钊 《李大钊选集》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

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 ——邓拓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郭沫若谈读书》 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

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

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蔡尚思 引自《治学集》 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能当一个会走

路的图书馆。这时就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在工作中,在解决某个问题

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

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节从头到尾去看完整部书。如果“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

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看它背它了。事实上,

许多书只是备人查,而不值得供人读的。 ——严济慈 引自《学者论学》 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

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地补充我失掉的高深的教育。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自传》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

获益不少。

——卢梭 《忏悔录》 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

正如倒影里面反映出来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卢保克《读书的乐趣》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

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 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 3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 ——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

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

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 《高尔基论青年》

4篇四:孔子论学习 孔子论学习 (2006-11-19 15:30:31) 分类:诗歌散文 《论语》一书,为儒家经典,是孔子的言行记录,凡孔子学说及儒家的

各种思想,都可从中了解。我于九九年初获得此书后,近八年来,每年都要仔细温习一遍,

收获甚多。日前,按个人见解,对《论语》进行分类整理,发觉孔子论及学习的方法、原则、

精神,颇为可观,故归类列举如下,以与诸位同道相互切磋,共同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八月 王辉序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第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第一》

7、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距。《为政第二》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10、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为政第二》

1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第二》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14、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吾能征之矣。《八佾第三》

15、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17、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治长第五》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五》

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第五》

20、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第六》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2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第七》

2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七》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29、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

30、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3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孔子、城南旧事读书要点
篇三:孔子对读书的论述

孔子对读书的论述。

人物传记《孔子的故事》

作者李长之

我眼中的孔子

1. 真君子

(1) 有德行 (品德高尚)救漆思弓

(2) 有情义 (对自己的弟子颜回子路去世,他痛不欲生)有一颗仁

爱之心,主张统治者以仁治国,让人民安居乐业。

(3) 有志向 希望能用周礼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有礼有

节,成为礼仪之邦。

2. 大教育家 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弟子个性、特长不同,因材施教。

3. 有勇有谋 (夹谷之战)

4. 充满智慧 编写了《春秋》、《诗经》,留下充满真知灼见的《论语》给后人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记住几句孔子的名言,大概理解一下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的重要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常温习,是很快乐的)

《好书伴我成长》P32孔子对读书的论述。

《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 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1. 理清故事内容,见《好书》

2. 怎样宣判小偷?轻判 因为这个年轻人不是游手好闲而偷东西,而是为了弟弟上学凑学费,他的内心是善良的。

3. 英子度过了怎样的童年?

(1) 纯真(参见《好书》)

(2) 快乐(与妞儿一起游戏等)

(3) 伤感:一个个亲人朋友离她而去(爸爸死了,花儿落了等)

4.本书的风格:淡淡的哀伤、浓浓的相思

孔子的学习方法
篇四:孔子对读书的论述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搞好

学习有深切的体会,对学习的规律有较为科学的把握,对学习的辩证法也有相当精到的总结。

认真清理和研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对我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而时习

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学”就是接受

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

的效果。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

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但思考又不能是

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

的同时积极地进行 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所

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倡导启

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四、下学上达 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贡面前感叹没有人懂得他,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

我者其天乎!”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已由低层次的基础性

的学问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对高深道理的把握,这就是所谓“下学而上达”。在孔子

看来,他不只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由“多学而识”的“下学”通过理性思考“上达”于

“一以贯之”之“道”,即由多闻多见等低层次认识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高层次认识、达到

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把它誉为“学

者须守”的“学之要”。我们今天治学也应不满足于低层次的认识,要做到“下学而上达”,

不断进入认识的更高境界。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

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

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如果诵《诗》三百首,却不能成功地应用,《诗》学

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的,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出

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六、学以进德

孔子特别看重学以进德这一点。他教育学生不仅重视“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1369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