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自荐信 时间:2020-05-19

【www.myl5520.com--自荐信】

8册国学
篇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四年级第八册《国学》教材

第1课 人性善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东方决口就向东流,西方决口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确实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难道也不一定向上流或者向下流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用手击,却能让水花飞溅高过额头;阻遏水势,却能让水倒流,使它漫上山冈。飞溅和倒流,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让它变成这样的。之所以能让人做坏事,道理也是这样。”

第2课 心之四端

原文: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译文:

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掉入井中,无论是谁都会有惊惧同情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不是为了结交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间博得好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这个孩子的哭声。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

心是智的开端。人具有这“四端”,就好比具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第3课 牛山之木

原文: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牿亡之矣。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

译文:

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繁茂的,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如果它经常被刀斧砍伐,还能够那样繁茂吗?虽然它日日夜夜都在生长,又有雨露滋润,也不是没有新条嫩芽长出来,但接着又放牧牛羊到所以变成那光秃秃的样子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样子,就以为这山上不曾有过大树,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失掉了善心,就好像刀斧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树木能茂盛吗?他在夜晚萌发出来的善念,他在清晨接触到的清明之气,他心中的好恶之情,跟一般人是相近的。可是一到白天,他的所作所为又把这一点点善念给拘禁了。反复遭到拘禁,那么纯净的心境自然就无法存留了;纯净的心境不能存留,这样的人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

第4课 反身而诚

原文: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尽心上》)

译文:

所以,诚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做到至诚而不能使人们感动,是从未有过的事;同样,缺乏诚心的人是无法感动别人的。(《离娄上》)

一切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不懈的以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尽心上》)

君子爱惜万物,却不像对待人那样对待万物;君子仁爱民众,却不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民众。君子深爱亲人,因而深爱民众;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尽心上》)

有些东西,我们追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掉;这种追求是有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要探索的东西是我们自身固有的。追求有一定的方式,得到与否却要听从命运的安排,这种追求是无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要追求的东西是我们自身所没有的。 (《尽心上》)

第5课 浩然之气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公孙丑上》)

第6课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告子上》)

第7课 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第8课 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

第9课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第10课 不为与不能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运于掌。(《梁惠王上》)

第11课 于众乐乐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梁惠王下》)

第12课 得道多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

第13课 明人伦

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上》)

人之有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第14课 君子有三乐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告子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
篇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之一) 作者:原文 孟子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11月04日 09:25 提交:kwora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下一篇: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之二)

上一篇:孟子卷十 万章下 原文 译文(之五)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之二) 作者:原文 孟子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11月04日 09:24 提交:kwora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

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读解】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 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 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 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 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 们与仁、义、

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 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 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 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 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 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 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 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 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 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 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 “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 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 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 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 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 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 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 原

2016年佛山顺德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篇三: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2016年顺德初中毕业生水平测试暨中职学校单独招生(春季)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的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

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2)□□□□□□□,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1分)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两句表达了总有一

天会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信念。(2分)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dǎo tān( )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 ⑵我看见他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pán shān( )地走到铁道边。 ⑶八宝酒,ɡù mínɡ sī yì( ),是八样东西泡的酒。

⑷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fān lái fù qù ( )地睡不了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

B.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

C.2016年全年将有9个流星雨,3次半影月食,真是好戏连台,令人眼花缭乱。 ....

D.猴年春晚上,谭维维等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感染力极强,让人回味无穷。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央视《中国成语大会》节目,让我们惊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四字格”,在 现实中竟然如此“乏人问津”。(删去“通过”)

B.要创建“智慧城市”,就要提高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 更高效、敏捷、低碳。(把“管理”调到“建设”前面)

C.生态环境因人为破坏而恶化,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 逐渐完善生态环境。(将“完善”改为“改善”)

D.近年来,中国公安机关通过国际执法的合作,成功将一批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缉 捕归案,这将有效地防止外逃事件不再发生。(删去“不”)

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

许多成语包含了典故,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的价值观、境界高下的中国价值观,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祖逖“闻鸡起舞”,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启示有志之士应该发奋有为;楚襄王“亡羊补牢”,流亡之际重新重用庄辛,告诫我们汲取教训为时未晚;

(1) , , ;(2) , , 。

二、(46分)

(一)(10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⑶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翼然临于泉上( ) 太守之乐其乐( ) 游人去而禽鸟乐( )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乐”: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其核心是“山水之乐”。

B.第⑶段写滁人和太守游山的情景,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四个场面。

C.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都是一幅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D.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总收全文,既呼应了前文的“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又使文章浑然一体,增加意味。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二)(9分) 论人性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①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②而跃之,可使过颡③;激④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就:趋向。②搏:拍打。③颡(sānɡ):额头。④激:阻遏水势使之上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 及鲁肃过寻阳 ..

B.水信无分于东西 / 信义著于四海 ..

C.人之可使为不善 / 京中有善口技 ..

D.其势则然也 /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11.选文中,告子和孟子对“人性”各有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

(三)(10分)

浓浓乡愁谁来解

何吴明

⑴什么是乡愁?

⑵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乡愁是一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对家乡的渴望,并伴随着抑郁心境和一些生理上的疾病。这种看似普通的情绪真的会跟疾病扯上关系吗?虽然未有严格的因果关系界定,但是科学家发现乡愁与抑郁症的诱发有密切关系,甚至与免疫力下降、糖尿病和白血病有关。乡愁在生理上一般表现为肠胃不舒服、睡眠紊乱、食欲下降、头痛、困倦。在心理层面上,思乡者的注意力容易被与家乡有关的事物吸引。越来越积极地评价家乡,只看到家乡的美好,甚少提到家乡的问题,而对当前的新环境不甚满

意。行为上的症状表现为活动缺少主动性,易疲惫,对新环境没有兴趣。在一些学生野营训练中,研究者往往会观察到有些学生食欲下降、吵闹或打架以吸引他人注意,在聊天时总是提及家乡。他们情感上表现为抑郁、失去好奇心和容易紧张。

⑶谁会有乡愁呢?

⑷乡愁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在普通人中不常见,一般只有一到两成的迁徙者真正有..

比较明显的乡愁症状。不过,据调查,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普通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乡愁的体验。

⑸乡愁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地理环境条件:一个是离开家,一个是到了一个不熟悉的新地方安家或逗留一段较长的时间。

⑹乡愁跟每个人自身也有关系,有些人更容易被乡愁困扰,有些人则能免受思乡之苦。有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加容易产生乡愁情绪。情绪不稳定的人在很多情绪上都有较大波动,当然也包括乡愁。内向的人在新环境中较少主动接触他人,因而他们所能获得的情感支持相对较少,所以内向者更易染上乡愁也就不奇怪了。死板的人由于对新环境的接纳能力较低,因而难以快速适应新环境;低支配力的人感觉缺少对周围事情的控制感;低自尊的人对自身总体评价低,因而总体上对生活难言满意;逃避伤害倾向性高的人缺乏探索新环境的勇气;缺少自主性的人太过于依恋过去或他人,这些人都容易与乡愁扯上关系。反之,研究发现,情绪稳定的人较少被乡愁困扰。

⑺为什么会有乡愁?

⑻从小在家乡成长,我们会对那里的人、事、物形成一种情感依恋关系。因为依恋的中断,这种依恋关系会因离去而淡薄,但几乎终生不会完全消失。

⑼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生活风格的转变,可能一切需要重新开始。在家过惯了自由自在的日子,到了需要紧张起来的新地方工作,从睡到自然醒到朝九晚五,一个人在适应能力的过程中难免更加想念以前的美好。

⑽失去控制感也会产生乡愁。一个新的环境自然会导致一个人有失落、失去控制的感觉。个人感受到的对环境控制力与乡愁是一种反比的关系,越缺少控制感,越有可能出现乡愁的状态。

⑾角色的转变也可能导致乡愁。比如,在新的地方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面临着新的角色要求,但又缺少了帮手。

⑿家乡意味着安全和舒服,而新的地方意味着希望和机会,两个地方都有诱惑力。这会在人心里造成一种两边都想去的冲突。这种冲突造成的焦虑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就会变成乡愁。

⒀如何应对乡愁? ⒁长久以来,研究者认为治疗乡愁的最好方法就是回家。但是,不需要回家,能“就地”解决乡愁吗?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1月下。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乡愁虽然是一种情绪,但是,它不但反映在人的精神层面上,也体现在人的生理 上,因此,乡愁也是一种疾病。

B.乡愁症状常表现在注意力容易被与家乡有关的事物吸引,对当前的新环境不甚满 意,活动缺少主动性,易疲惫等。

C.情绪稳定的人获得的情感支持相对较多,对新环境的接纳能力较低,有探索新环境 的勇气,不太依恋过去或他人。

D.依恋的中断、生活风格的转变、控制感的失去、角色的转变、欲望的冲突等会让人

产生乡愁。

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事理说明文先后介绍了乡愁的原因、对象、概念和应对的办法,条理清晰,一目 了然。

B.第⑵段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患乡愁者的生理反映、心理特征和行为症状。

C.第⑷段中的“一般”,表明只是通常情况下会有一到两成的迁徙者真正有比较明显的乡愁症状。

D.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句,既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与注意,又能引出下文,使文章衔接自然。

14.请用文中相关的知识,提出“不需要回家,能‘就地’解决乡愁”的方法并加以解释。(4分)

(四)(17分)

童 年

王溱

老爹往阳台上一站,杵成了一座山。夕阳把他长长的影子扯进屋里,他却把思绪抛向远方。

我问老爹,有心事?

老爹说,我想念我的童年了。

原来如此。他眺望的,是老家的方向,想必他的童年,还落在那边,被人遗忘。 我决定跑一趟长途,去多年未踏足的乡下,把老爹的童年接来。

老爹兴奋得像孩子,给我细细列了他童年的清单:一只用线绑着的绿色金龟子,一根甜丝丝的茅根笛,一个捕知了的竹片弓,还有最重要的,一只四四方方烤着绿漆的木匣。

我连夜出发,在远光灯和近光灯的切换中,渐渐靠近老爹的童年。隧道里飞闪而过的灯,总让我错觉时光穿梭了——兴许到了乡下,老爹和他的光屁股兄弟们,正躲在哪个角落偷嚼槟榔。

时间终究回不去。唯一还留在乡下的伯父,牙已快掉光。他听说我来取老爹的童年,自告奋勇要帮忙。在扬着尘的屋子,老爹指定的角落,我们找到了竹片弓,找到了绿匣,

江苏省宿迁市2014届高三考前信息卷语文试题
篇四: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宿迁市高三年级高考仿真模拟试题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座落 计日程功 瓜葛(gě) 便宜行事(biàn) ..

B.嬉闹 仗义执言 症结(zhēng) 混水摸鱼(hún) ..

C.寒喧 铤而走险 颤栗(zhàn) 虚与委蛇(yí) ..

D.通牒 额首称庆 折腾(zhē) 间不容发(fā) ..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 ▲ 。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3.作家冯骥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0653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