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自荐书 时间:2020-03-19

【www.myl5520.com--自荐书】

【学情分析】数学广角--搭配(一)_数学_小学_秦红波_49400959-X
篇一: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数学广角--搭配(一)》学情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彩票的中奖号码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直接要学生来学习,显得非常空洞,也没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及反思
篇二: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富民县款庄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主讲研究课材料 《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课后反思)

款庄中心小学 石 丽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维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并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方法:调查法 合作讨论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姓名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班级,初悟重复。

通过调查本班孩子最喜欢吃肉和蔬菜情况感悟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善用例题,情景引入。

师:咱们班都是些身体强壮的孩子,展示咱们运动能力的时候到了,看学校大队部的通知。

出示例题(课件)。

(1)、提出问题

(2)、讨论问题

(3)、探究方法

三、 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观察释疑。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名单,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发现:三名同学重复了。

(2)提问:重复的怎么表示?

2、巧设集合圈(点名参加活动),生成维恩图。

3、理解维恩图。

(1)介绍维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维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

(2)、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

左边部分:只参加跳绳的同学共6人。

右边部分:只参加踢毽的同学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同学,共3人。 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

4、用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1)认真观察这幅图,要想求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同学的总人数,还可以怎么列式?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2)列式:8+9—3=14 5+3+6=14„„.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完成“做一做”的两题练习。

2、解决课本106页第1题.

五、知识延伸

1、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我们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提示:教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2、解决生活中进货、卖蔬菜、参加竞赛等问题。

3、生活中的座位问题、排队问题:小明坐在第五组,从前往后数,小明坐第3位,从后往前数,小明坐第6位,第五组一共有多少

人?

4、脑筋转一转:一共有三个人,却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这是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谈收获。

师:“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叠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参加跳绳的 参加踢毽的

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8+9—3=14 (人)

5+3+6=14(人)

9—3+8=14 (人)

8—3+9=14 (人)

《 数学广角——集合》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本节课设计时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错做、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现实情境的创设。

1、 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先以学生喜欢的“吃蔬菜和肉”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重叠,初步感悟事物的双重性,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解释应用,解决矛盾。

在构成认知冲突时,教师首先出示参加跳绳和踢毽子的统计表,收集学生名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3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有参加了踢毽活动,从中得到准确的数学信息。然后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感悟,为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 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结合真实学习生活事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知识,从而得出多种不同的算式,通过展示自己的算式,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下来,我也发现存在许多不足:

1、 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2、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不够简练,放手不够。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设计(张庆梅)
篇三: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设计

执教:张庆梅 评析:

专家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教材分析:

“教学广角(集合)”是在学生学习数数、分类、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提出生活中的重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探究解决方法,初步经历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并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基两能:

通过分类、统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重叠现象”。学会使用集合圈来抽象“重叠现象”,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策略。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尽量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为题材。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分类统计,发现“重叠现象”引出集合圈,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采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课型:课堂型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抽样调查、分类统计,发现“重叠现象”,学会使用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的集合圈,利用这种直观图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集合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集合表示事物的合理性,并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2张写有自己姓名的小纸片(名片卡);两根长绳。

教学过程:

一、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狗、小猫卡片)

师:你喜欢哪种?请第1小组、第2小组的12名同学将自己的名片卡贴在你喜欢的动物卡片下面。

要求:可以选一种,也可以选两种,但至少选择一种。

生:操作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调查,你获取了哪些数据?

生数一数

生汇报:喜欢小狗的有9人,喜欢小猫的有6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汇报:①喜欢小狗的比喜欢小猫的多几人?

口头解决

喜欢小猫的比喜欢小狗的少几人?

②喜欢小狗的和喜欢小猫的共几人?

师板书:喜欢小狗的和喜欢小猫的共几人?

二、发现“重叠现象”,引出集合圈,解决问题

师:怎样解决“喜欢小狗的和喜欢小猫的共几人?”

生汇报:9+6=15(人)

讨论:用“9+6=15(人)”对吗?为什么

交流:不对,两个小组的实际人数只有12人。

师:为了看清这两组人数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用已准备的两根绳子将这2组小朋友圈一圈。

生活动:喜欢小狗的人站在左边,用一根绳子圈起来;喜欢小猫的人站在右边,再用另一根绳子圈起来。(无法圈)

师:怎么了?

生讨论:把喜欢小狗的9人圈起来以后,将喜欢小猫的再圈起来时发现其中3人已经圈在了左边,怎么办?

生1:把3人叫过来圈在右边。

生2:不可以,这样喜欢小狗的人数就不对了?

师:这3人既喜欢小狗,又喜欢小猫,怎样圈才合适?

生:把这3人个放在中间,让他们既表示喜欢小狗的,又表示喜欢小猫的。 师引导学生调整两个圈,将两个圈交叉,其中两种都喜欢的3人站在交叉部分。

师:通过刚才的圈一圈,你能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数据?

生汇报:只喜欢小狗的有6人,只喜欢小猫的有3人,两种都喜欢的人有3人。

师:(游戏)听口令,做动作,只喜欢小狗的人举起右手,只喜欢小猫的人蹲下去„„

师:像这样圈一圈,把同类的集合在一起,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很早以前,数学家韦恩就发明了这种方法。我们把这种圈叫做集合圈,也叫韦恩圈。

【资料:约翰.韦恩(John Venn)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1881年发明了韦恩图(也叫集合图,或文氏图)

。在剑桥大学的彩色玻璃窗上有对他

的这个发明的纪念。】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数学广角中的集合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集合。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画集合圈

师:画几个圈?为什么?

生:两个圈,因为喜欢小狗的和喜欢小猫,有两类小动物。

师:如果统计的有三类、四类呢?

生:三类用三个圈,四类用四个圈。

师:这两个圈的位置怎样摆放呢?

生:要重叠一部分

师:为什么?

生:其中有3人两种都喜欢,要把他们的名片卡放在中间重叠的地方,让他们既表示喜欢小狗的,又表示喜欢小猫的。

生活动:把名片卡放入集合圈相对应的部分(其中重复名片卡各取下一张)。

只喜欢小狗的 既喜欢小狗 只喜欢小猫的

又喜欢小猫

师:说一说集合圈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生汇报,师标注。

师:同学从集合圈中很清楚地了解两部分间的关系。对于求“一共调查了多少人”这个问题,你能列式解决吗?

生汇报:

生1:9+6-3=12(人)

师:喜欢小狗的9人加上喜欢小猫的6人,得到共15人,为什么要减3? 生:因为其中3人两种都喜欢,9人里包括这3人,6人里也包括这3人,用9+6=15(人),相当于这3人加两次,应去掉多加的3人。

生2:6+3+3=12(人)

师:对于生2的算法,你们同意吗?理由是什么?

生:这样算就是把这些人分成了3类,分别是:只喜欢小狗的;只喜欢小猫的;既喜欢小狗的,又喜欢小猫的。所以求总人数时直接把3个部分合起来。

生3:9+3=12(人)

生4:6+6=12(人)

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的现象。首先,我们可以用集合圈进行分类,再根据具体情况把两个计数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复部分,就得出事物的总数。

三、运用集合,多策略解决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你会解决了吗?

1、 练习二十回第1题。

师:这些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它会游泳吗?会飞吗?

生根据动物“会游泳的”“会飞的”进行分类,并完成集合圈。

生汇报,说一说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猜一猜。

××村,养马的有10户人家,养牛的有9户人家,养马和养牛的共有16户,你能猜出只养马的有几户有家,只养牛的有几户人家?

师引导分析:如果将养马的10户人家和养牛的9户人家合起来。则总数为19户,为什么这里却说:“养马和养牛的共有16户。”

生:说明“19-16=3户”,其中3户人家既养马,也养牛。

师引导学生画集合圈

养马的10户 养牛的9户

只养牛的用9-3=6(户)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中有一些重复计数的现象,在计算总数时应把重复计数的部分减去。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其中研究的“重复问题”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如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学会使用集合圈抽象出来,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为题材,从调查收集信息开始,发现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引出矛盾。在通过实践活动,有效建构集合圈,并解决问题。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集合的过程,如:用两根绳子圈一圈——发现“重复现象”,让他们尝试画出集合圈,在画的过程中再次理解“为什么重叠,重叠部分表示什么?”从直观到抽象认识集合圈,更突出体现了集合圈的特点,加深对集合圈中各部分的认识。解决“重复问题”时学生表现得较为容易,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策略。

教育感悟:

从教数年,最快乐的是引导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看他们思考,不断接受挑战,思维在碰撞中生成智慧的火花;最幸福的是倾听孩子的心声,感悟那份无以伦比的纯真,保持着心智与学生学龄相同的真实;最浪漫的是当皱纹悄然爬上脸庞的时候,还有人帮着回忆激情飞扬的青春„„一生清贫、三尺讲台、半支粉笔画出的人生,无悔!

教师简介:

张庆梅,女,1976年8月出生, 大专学历,余庆县数学骨干教师,余庆县实验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从教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始终敬岗爱业,乐于奉献,把诚心献给教育,把爱心融入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领导的认可和家长的信任。

2011年《平均分教学案例》获省教席会教育教学论文征集与评选一等奖,作品《在思维深处漫溯》获中国基础研究教学研究会2011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课件《旋转与平移》在2011年获贵州省远教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教学设计
篇四: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教学设计

红塔区研和宋官小学 鲁 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广角》,教材108页及练习二十四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2、借助集合图,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数学广角集合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铺垫导入

老师知道同学们最爱动脑筋了,同学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看电影: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去看电影,可他们只

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排队问题: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左数小明排第3,从右数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受重叠现象) 师:这些现象在数学王国里叫重叠,今天,我们就进入数学广角,研究重叠问题【出示课题:(重叠)集合问题】。

二、探究学习新知

1、设置冲突,深入体验例1(出示课件)

设置问题:

(1)从这份名单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你觉得两个课外小组中共有几人?为什么? 学生说:17人、14人(两种不同答案)

师: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把此问题形象的表现出来呢?

(课件出示集合图)

那么,现在你知道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

算成可以为:5+3+6=14 8+9-3=4 8+6=14 5+9=14 师总结:用集合图的这种方法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重叠的问题,今后大家来积极动脑,用此方法来作此类型题目。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课本110页第1题。

1、动物运动会

(1)“六一”节快到了,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学生说动物名称)

(2)小动物们可以参加哪些项目?(学生讨论、反馈)

(3)让我们来帮小动物们报名吧!

教师特别注意点到天鹅时,让学生说它应参加什么项目?为什么?要放在哪儿?两个圈圈交叉的部分表示什么?

2、文具店

观察文具店两天进货情况,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共进多少种货?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集合图的有关知识,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附:聪明屋(活学活用)【备用题】

三(1)班参加作文竞赛的学生有4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6人,猜猜看,三(1)班参加作文竞赛和数学竞赛的总人数可能有多少人?为什么?

用集合图分析

可能一: 作文竞赛 数学竞赛

4+6=10(人) 既参加作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

可能二:

作文竞赛 数学竞赛

既参加作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 可能三:作文竞赛 数学竞赛

既参加作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 可能四:作文竞赛 数学竞赛 既参加作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 3+1+5=9(人)2+2+4=8(人)1+3+3=7(人)

可能五:作文竞赛 数学竞赛 既参加作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 4+2=6(人)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0245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