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行政公文 时间:2019-11-19

【www.myl5520.com--行政公文】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特征性质及类型
篇一: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特征、性质及类型

作者:周睿全

摘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对产业集群提供共性需求的组织机构。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进行了阐述,并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类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特征;性质;类型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指由政府、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出资设立的,面向中小企业集群或企业集中区企业开展的公共服务活动,提供设计、研发、试验、分析、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培训、信息化、交易等共性需求的公共服务机构。狭义上的理解,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指的是为产业集群提供共性需求服务的企业与组织。例如生产力促进中心、专业市场、研发中心、质检中心、行业协会等;从广义上考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则是以这些从事产业集群服务子平台而组成的一个专业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一、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特征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体系,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通常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这就决定了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的对象是面向整个集群企业,而不是专门为某个或某几个集群企业服务的。集群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技术能力高低,只要具备接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辐射能力,都能享受到平台开放性所带来的好处。

(三)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主体并不是单一的组织和机构,通常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主体是市场主体的组合形式,具有多元特征,这种多元特征有利于将各种建设主体的优势集中,但同时由于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在系统协调方面则存在一定的障碍。

(四)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是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宗旨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在提供服务时,也存在获取收入的基本情况,但这种服务性收费并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为了达到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平衡。

(五)指向性

指向性是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是产业集群企业,而并非广泛意义上的企业和机构。例如各地的政务中心,就是行政的公共服务平台,它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内广泛的人群和企业机构,并不是专门为集群企业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因此类似政务中心的公共服务机构并不是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六)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空间范围是以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为基础,而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准。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空间聚集的组织形态,它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与行政区域划分重合,也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现象。此时,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除了从属于自身行政区域的集群企业外,同时还包括隶属于其它行政区域的集群企业。

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

(一)新型的制度供给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一种制度上的全新安排,将集群内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共性需求以服务平台的载体形式给予提供。现阶段,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功能大多集中于生产制造领域,而产业集群相关服务支撑领域的拓展,如技术研发、信息咨询、产品质检、行业规范等内容还相当滞后,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在市场机制仍不完善的条件下,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无法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建设,这就需要政府结合各种市场的力量,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实施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完成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二)专业性的公共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与区域内的其他服务机构和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它是专门为产业集群而构建的专业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其设立的根本宗旨是给产业集群全方面系统的服务支持,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个整体架构,其中包括了为产业集群不同领域服务的多种机构和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中既包括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创新和技术解决的共性技术中心,也包括集群市场开拓和营销渠道的专业市场,还包括为集群产品进行质量检查的质检中心等

等。这些的机构和组织专注于产业集群服务的不同领域,彼此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专业化的全面系统的服务体系,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以有效的支撑。

(三)集群政策另类转化

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持,最直接的是实施针对性的产业集群政策给予支持,例如对集群企业的补贴、减税等活动。这种支持活动在产业集群的初期,能够促进集群企业的资本积累,对于整个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说,产业集群政策作用的只是集群企业的外在竞争,如产品价格、土地成本等内容,而并没有内在地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如分工网络、创新能力等。此外产业集群政策的弊端还表现在容易造成产业之间的分歧,产业集群政策意味着资源的初始配置向集群转移,必然会引起其他产业的资源不足,如果集群政策不能获得成功,那么必然造成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政府对于产业集群直接的政策支持,往往会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因此,传统的集群政策必须进行另类转化。相比于传统的集群政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持旨在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之间的整体协调,详见表1。

表1 产业集群政策与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对比分析

三、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类型

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专业系统化的服务体系,涉及的平台类型和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但作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体系基本构成,主要有三大平台类型。

(一)市场交易平台

产业集群市场交易平台是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市场开拓和营销网络的基本载体,具体到产业集群市场交易平台的实现形式就是专业市场——以经营同类及类似商品为主的批发性市场。从表面上看,专业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但从集群生产性服务的观点分析,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集群企业将自有的市场销售和营运网络的功能部分剥离,通过外包形式转嫁给专业市场,由专业市场的共享式销售网络替代集群企业的自有销售网络。此外,专业市场利用其规模巨大的市场销售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经营者到市场内进行交易,这些经营者中既包括集群企业,同时也包括众多的外地客商,买卖双方以集群产品为标的物,以批发经营为主要方式,形成了对集群产品需求。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一种只需支付较低的费用就可共享的规模巨大的销售网络;是一种具有明显体制落差优势的安全、宽松和低交易成本的“市场特区”。专业市场通常与产业集群联系最为紧密,跟产业集群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思考,专业市场通常贯穿于产业集群周期发展的整个阶段,对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行业自组织平台

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行业自组织平台指的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保证与基石。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内企业聚集发展的组织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诸多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机会主义的后果往往是造成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柠檬效应”肆意蔓延,这将给产业集群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许多产业集群最终没有发展壮大,正是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因此集群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取向内在要求产业集群企业产生行业协会。同时,从群体化竞争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个体化竞争逐渐走向集团化的竞争,中小型企业通常由于自身力量薄弱而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冲击,只有与关联企业抱团发展,才能增强成功的机会。行业协会作为集群企业的自组织机构,能够联合其会员企业的力量,做到集体行动,有效解决了单个企业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为集群企业的利益代表,对于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集群个体企业的基本状况拥有信息优势,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向政府主管机构通报集群的详细信息,制定出台符合市场条件下集群政策。行业协会提供的共性需求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上

不仅符合产业集群整体发展需要和个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更降低了集群企业对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依赖,将有助于解决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失灵等问题。

(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是指为产业集群提供共性技术支撑的机构和组织。相对于普通技术来说,共性技术通常涉及到产业内的多个技术领域,具有强烈的技术关联性和外溢性,因此公共产品的特征非常明显。产业集群是围绕某核心产业而衍生出的一个分工合作网络。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通常受技术生命周期更迭的影响,而从技术层面来说,技术生命周期则是以共性技术的更迭来划分的,因此共性技术的供给和扩散是决定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性因素,决定了产业集群能否继续实现创新,而创新则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是产业集群能否进行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载体,而基于共性技术的公共品特征以及研发周期较长、资金规模大等特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通常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多方合作,形成有效的技术研发机制,最终实现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综上所述,良好的产业集群不仅要有自身产业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建立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这种公共服务机构给予其足够的支撑。目前,在区域集群发展的实践中,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来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需求问题,这是区域产业集群能否可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聪群.:《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载体:官产学研联盟》,载《宁波大学学报》,2008(3):79-84

2.郑勇军:《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度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1998(6),第8-9页。

3.高慧:《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21页。

4.郭晓林等:《产业共性技术与产业集群关系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06(9),第111-116页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篇二: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1.1 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方案

1.1.1 项目背景

国家根据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制定和发布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旅游信息化作为旅游业发展和转型的重点。同时,为了更好的指导旅游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专门制定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为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需要信息化的有效支撑;区域旅游和谐发展需要信息化的可靠保障;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推进期间,浙江省首先提出了“智慧浙江”的概念,同时在各地市建立各智慧行业建设试点,使旅游信息化建设由理论转化为实际,是浙江旅游业发展转型的先锋和标杆。温州旅游业要走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国家旅游局领导对温州旅游发展的工作指示。在温州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大背景下,温州旅游更是提出“和谐旅游、服务民生”的新理念并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提升”战略,通过市场化拉动内需,国际化扩大影响,信息化提升层次,正积极努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旅游城市。

1.1.2 需求分析

旅游行业业务需求分析

旅游行业是一个涉及多种角色人员、机构,多种业态,多维度时空的复杂的行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行业具有以下的主要业务需求:

游客的需求

1、如何选择景区。

不清楚有些什么景区,也不知道景区的可玩程度,只是从文字、图片等形式,片面地了解一些。希望能更深入地体验旅游产品。

2、如何制定行程。

行程安排牵涉到交通、住宿、吃饭、游玩等等,过于复杂,如果在网上预订,要到多个不同的网站预定,还要比较不同的价格,如果到目的地后,现场寻找,又担心订不上。希望更方便地制定行程,更快捷、更经济地预定到酒店、车票、船票。

3、如何省却不必要的麻烦。

每次出游遇到长长的排队买票的队伍,总是很无奈,希望有快捷的绿色通道,省去烦恼。

4、如何实现自助导游。

到了景点后,只是匆匆一过,对景点的各方面的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更迅速、更快捷、更智能地了解景点的相关信息。

5、如何防范旅游途中的消费风险。

导游经常安排一些原本不在计划里的购物,有偿表演等活动,但是又不得不参加,想投诉,却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具体是在哪里。希望可以及时获知目前所在的位置。

旅游局的需求

1、如何扩大温州在省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扩大温州旅游的知名度。

掌握客源的性质与来源,比如是团队还是散客;是从哪个地区来的;性别,年龄等;游客旅游偏好,比如是喜欢山水的还是城市的,喜欢山水喜欢哪种或哪个景点;在温州旅游的停留时间;游客重复来温旅游的情况。

掌握客源的来温交通方式:公共交通还是自驾车,那种交通方式?

掌握客源来温州的主要目的:旅游为主,商务为主,还是两者兼有?其他

2、如何推动旅游营销从抓单体的专题营销转向整体的城市形象推广,拓展旅游营销的途径与方式。

了解游客来温州选择旅游咨询和行程安排的主要方法:旅行社安排?网络自助?还是电话预定?还是其他方式

了解游客是从什么渠道获得温州旅游相关信息,网络?短信?电视?报纸?杂志?还是其他

什么设施或服务最能令游客满意?

3、如何促进旅游环境从局部功能完善转向总体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加快建立虚拟旅游景区,购物平台,在线支付,旅游咨询等公共服务体系。

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景点、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和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建立数据库;

加大投入,健全旅游元素,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4、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克服传统执法模式下的取证困难、实效性差的弊端。监督旅行社如约向游客提供合格的旅游服务,避免出现零负团费等违规现象。

如何动态掌握游客和本地市民对企业服务或产品的评价?

如何实时掌握企业需求动态(人才、市场)

 建立人才信息库

 建立导游员队伍的动态监管系统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 建立企业综合信息库(企业的建立、变更、经营状况、荣誉、奖惩等信息)

如何整合好多渠道的数据报送平台?

如何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

如何及时了解景区的客流,避免出现景区客流过大,景区无能力接待的现象。

 对游客、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信息化管理;

 建立完善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门禁系统。

景区的需求

景区如何增加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吸引游客;

希望能够有效控制景区内客流;

希望促进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

对景区的各种设施进行及时有效地检查、修缮;

对各种灾害能及时报警,避免景区资产出现重大损失,或伤害游客人身安全;

加快紧急事件处理。

旅行社的需求

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

如何降低营运成本;

如何提高导游的服务质量。

餐饮、零售等旅游服务企业的需求

如何招徕更多的游客;

如何从游客那里获得更多的消费。

1.1.3 建设目标

总体建设目标

构建一个智慧旅游的运营和支撑平台,即智慧旅游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动态、可扩展地接入多种应用终端盒传感节点,融合多种服务系统,并提供旅游景点的智慧营销、智慧导游、智慧导购、交易结算、旅游景点的智慧管理、旅行景点的信息资源管理等基础应用服务,以及和旅游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增值类应用服务,同时为其他涉旅企业提供平台支撑的开放性业务。

本期建设目标

本期建设目标主要建设资源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行业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旅游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的制定、旅游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数据基础上实现前期旅游管理需要的基本应用。

1、旅游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包含以下两点:

(1)符合温州旅游业数据资源分类、存储、交换需要和行业基本管理需求,制定旅

游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建设旅游资源数据中心所需的业务主数据库和交换平台;

(2)满足智慧旅游整体业务建设的应用规划,初期建设旅游行业基础应用管理。同时平台建设支持后期应用拓展。

2、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目标,包含以下两点:

(1)通过虚拟技术有效防止服务器蔓延;

(2)通过通用服务应用映像模板加速个性化信息服务部署能力。

3、行业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和完善建设目标,并且整体设计支持可扩展。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六点:

(1)旅游企业管理系统。系统实现对旅游局管理范围的景区、旅行社、酒店以及公共服务等管理。

(2)从业人员管理系统。系统实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包括导游等需持证上岗的从业人员及旅游培训和年审管理。

(3)旅游服务质量监管系统。系统实现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投诉和评价,建立对旅游企业评价投诉的信息处理结果的反馈,实现对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宏观的监管。

(4)动态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实现旅游产业的信息公开、推送,实现多渠道主动式信息发布服务。

(5)假日旅游预报系统。系统实现假日旅游预报信息的发布,提供旅游企业、游客以及普通民众相关旅游参考,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工作的安排做信息参考。

(6)旅游行业管理分析系统。系统实现对旅游行业中的各类管理信息、服务质量等数据的挖掘分析,并演示推演分析结果,提供决策参考。

后期建设目标

建设和完善数据资源库建设,对旅游数据中心平台进行业务扩展。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行业管理、景区、旅行社等业务管理平台,增加终端基础设施建设,如视频、多媒体、通讯设备等。增加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提高终端感知能力。增加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更多的获取和体验途径。增加商务发展的基础,提供电子支付、手机支付、卡支付、以及商品产品等信息营销服务内容,提供目的地营销建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1.1.4 总体构架(以图的形式)

1.1.5 建设内容和项目

1. 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系统,是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景区门票(一卡通票务)、酒店、餐饮、会议、演出、温州特产、旅游线路等旅游产品的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

建立电子商务系统,首先可以让游客很方便查询景区各种服务的价格等信息,也提供预订服务,促进景区的旅游宣传;第二,通过预订服务,及时预报景区客流量,方便景区提前做好接待安排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实现对景区最大客流量的控制,更好的保护景区资源;第四,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景区产业发展。

系统架构

发挥制作与传播优势 铸造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篇三: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发挥制作与传播优势 铸造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要依托广播影视机构强大内容产品生产能力和宽广覆盖范围,形成现代公共文化传播平台。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构想,本文认为应特别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即构建十大体系;夯实十个基础;理顺六条渠道;搞好六项考核。在对具体建议进行论述之前,首先又需要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2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讲到:“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提供保障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明晰。2005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

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它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演出、文物、图书馆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

按照上述精神定义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就是要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播影视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包括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片的制作提供及其服务,公共服务机构的设立和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经费渠道和政策法规保障。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广播电视机构是由国家建立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执行宣传功能,并在意识形态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运营。改革开放以后,媒体逐渐开放广告,广播电视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实现了“自收自支”。因此,历史形成了我国广电事业“国营+商业”的双重性质。这种双重属性的弊端在于,媒体更多考虑了意识形态需要和商业需要,而忽视公共文化的需求。各级广电对意识形态和商业利润抓得比较“硬”,对公共文化服务抓得比较“软”。结果便是公共文化服务“缺位”严重,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精品节目稀缺,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无线覆盖效果滑坡,覆盖“盲区”仍然存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农村地区节目套数很少且质量不稳定,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在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在公共服务中的定位问题。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说,应当依靠具有强大内容产品生产能力和宽广覆盖范围的广播影视机构,形成以制作和传播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传播平台。

三、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

构建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于,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切实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是打造以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视听网站中的新闻类、社教类内容为主干,以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传输覆盖网为保障的公共文化传播服务平台。在实施中要注意:首先,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要以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精品内容,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其次,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其三,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满足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需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保障。

四、公共文化产品的分类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1.公共文化产品

指内容意义的“公共性”特别高,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电视台、电台的新闻频道(频率)、对外频道(频率)的节目等,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由政府进行支持,否则,对国家稳定与发展,以及民族的长期发展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2.准公共文化产品

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高,但与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不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绝大多数公共文化产品可以归入这一类,包含广播电视的科技、财经、农业、少儿、教育类节目。由于这类文化服务的收益较低,因此,也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并采取由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模式来向公众提供这类文化产品。

3.私人文化产品

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低,并且与国家文化主权及信息安全关联不大的文化产品,如体育、娱乐、电影、旅游、收藏、文艺演出等。这类产品和服务既具有私人消费产品的竞争性,同时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实现排他性消费的服务和收费,因而可以采取市场方式向公众提供这类文化产品。

五、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1.政策、理论体系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政

策性强、影响力大、操作繁琐,因此,必须有严密的政策理论体系支撑。要依托专门的战略研究机构,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完善理论体系,提出总体战略安排。

2.基础设施体系

它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基本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③“村村通”信息工程——利用广电有线电视网形成农业资讯信息网络。 ④广播电视无线传输发射与转播网络及微波、卫星覆盖工程。

⑤播影视数字化工程。

⑥新闻中心及音像资料馆建设。

⑦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程。

⑨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西新工程、东南工程。

⑩国家广电光纤干线网建设等。

3.节目体系

大力进行广播影视精品工程建设,节目制播应以社会教育、时政类节目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剧为主,尤其注重新闻,以多元化的视野、多样化的风格和高品质的专业制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内容服务。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精神分类,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篇四: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建设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本文结合广州番禺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从观念、路径、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创新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引入创新驱动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创新驱动发挥省级行政中心的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公共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43-01

民族生存需要文化,民族发展需要创新,公共文化的建设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建设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引入创新驱动机制,解决现有的问题,发挥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研究做参考。

一、理念创新――树立“文化爱民”的群众观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首位,突出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和均等性,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利益,热爱人民的文化事业。

“文化爱民”的具体要求是政府要增强意识,转变立场,改进方法,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服务大众。让更多居民就近、就便享受文化,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近年来,番禺区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实用、便利、均衡为特点的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并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文、博、图三馆齐全,建有番禺广场等6个区级文化广场,16个镇(街)均建有文体服务中心,260个村(社区)全部建有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100%,并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以上农村数字电影。

二、路径创新――实现市场、社会和系统的多元构建格局

1.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供给模式。公共文化服务采取多元供给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文化服务具有不同程度公共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范政府失灵或者市场失灵,使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达到最优化。以政府为主导,坚持以公益性为前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同时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以及各阶层人士积极自愿参与,共同建设,以期达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

2.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国外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合理的多元化产业主体结构才能适应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时代,企业应当成为补充政府职能的承担者。企业具备比政府、文化事业单位更多的优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尤其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政府要积极扶持,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机制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宣传与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理论界普遍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治理社会的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支社会中坚力量。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是对政府、市场的有效补充和平衡。正确引导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发挥其伦理精神的诉求使命,在社会道德环境构建的基础上,使公众的同情心、爱心等社会美德和公共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慈善、公益、志愿的行为越来越多。

4.发挥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强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社区由于是一种新的社会实体,也孕育和形成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9961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