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yl5520.com--礼仪】
家庭称呼礼仪常识
篇一:家庭称呼
称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那么在家庭中你知道要注意什么家庭称呼礼仪常识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家庭称呼礼仪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家庭称呼礼仪常识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职场中的称呼礼仪
篇二:家庭称呼
称呼是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座桥梁。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商务交际有直接影响。称呼是指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锋官。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待人礼貌诚恳的美德,而且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易于交融双方情感,为深层交际打下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场中的称呼礼仪,以供大家参考!
称呼的方式
称呼的方式有多种:姓名称呼——— 如“张三” 、“李四” 、“王娟”等。姓名称呼一般适用于年龄、职务相仿,或是同学、好友之间,否则,就应将姓名、职务、职业等并称才合适,如“张三老师” 、“李四处长” 、“王娟小姐”等。职务称呼——— 如“王经理” 、“汪局长”等。职业称呼——— 如“老师” 、“空姐” 、“乘务员” 、“医生” 、“律师” 、“营业员”等。拟亲称呼——— 如“唐爷爷” 、“汪叔叔” 、“胡阿姨”等。一般称呼——— 如“先生” 、“夫人” 、“太太” 、“小姐” 、“同志”等,这是最普遍、最常用的称呼。在涉外活动中,按照国际通行的称呼惯例,对成年男子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太太,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年长但不明婚姻状况的女子或职业女性称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布莱克先生” 、“上校先生” 、“护士小姐” 、“怀特夫人”等。对部长以上的官方人士,一般可称“阁下” 、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 、“总统阁下” 、“总理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对这些国家的人士可以“先生”相称。对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小姐” 、“女士”而称“先生”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 ,对其他有爵位的人,可以其爵位相称,也可称“阁下”或“先生” 。对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他们的头衔,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某某将军、某某工程师等。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不称“某某局长” 、“某某校长” 、“某某经理”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可以称职务或同志。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其名视为亲切的表示,只是对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例外。
称呼的原则
在商务交际中,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 礼貌原则。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
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 尊崇原则。一般来说,汉族人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 适度原则。商务礼仪之职场中的称呼礼仪商务礼仪之职场中的称呼礼仪。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了解姓名特点,记住对方姓名
美国交际学家戴尔·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最熟悉、最甜美、最妙不可言的声音。在交际中,最明显、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记住并准确地呼叫对方的姓名,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一见如故。否则,即使有过交往的朋友也会生疏起来。要记住人家的名字,首先要了解中外人名、特别是外国人姓名的特点。在中国,姓氏有单姓、复姓之分;在港、澳、台地区,女性结婚后,其姓氏往往是双重的,即在自己的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姓。中国人姓名的一般特点是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的姓名就有所不同。外国人的姓名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姓在前名在后的,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匈牙利人等,只是日本人的姓大多是两个字,如福田、岗村、田中、山口,他们的姓名与地名有关。对日本人一般可只称姓,对男士为表示尊敬、文雅,可在姓后加上“君” ,如岗村君、福田君等。二是名在前姓在后的,如欧美人(除匈牙利以外)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人、阿拉伯人及泰国人,都是名在前姓在后。英美人士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名字(教名) ,最后一节为姓,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如约翰· 斯图尔特· 史密斯,即姓史密斯,名约翰。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其排列顺序是本人名、父名、家族姓。如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乌里扬诺夫(列宁) ,第一节是本人名,第二节是父名,第三节是姓。对于这些国家的人士来说,最主要的是记住第一节本人的名字和最后一节的姓。西班牙人姓名由三四节组成,第一、二节是本人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多用第一节本人名和倒数第二节的父姓。缅甸人则只有名而无姓。三是西方女性未婚前用父姓,婚后改为夫姓,如一个叫玛丽· 琼斯的姑娘,嫁给了约翰·史密斯先生,那么,她便被称为玛丽· 史密斯太太;但女演员和女作家,多用艺名或笔名,很少改随夫姓。四是英美人常有父子、祖孙同名,人们为了加以区别,常常在称呼他们的后辈时冠一个“小”字。
在正式场合,对英语国家的人士要称呼其姓名的全称,一般情况下,可称其姓氏,关系十分密切时,可称其名字,唯有家人与至亲好友,方可使用其爱称。
要记住人家的名字,除了了解和掌握中外人名的特点以外,还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对需要记住的姓名,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初次见面被告知姓名时,最好自己重复一遍,并请对方把名字一字一字地分别解析一次来加深印象。第二,把姓名脸谱化或将其身材形象化,将对方特征与姓名一起输入大脑,如有个青年叫聂品,他的名字是“三个耳朵三张口”这样就容易记了。第三,把对方的名字与某些事物(如熟悉的地名、物名、人名等)关连起来。第四,通过交谈,相互了解熟悉,并在交谈中尽量多地使用对方的名字。第五,借助交换名片,并将名片分类整理,或把新结识的人的姓名及时记在通讯录上,经常翻阅。这样,对结识的朋友就不容易忘记了。
现代称呼礼仪
篇三:家庭称呼
称谓,也叫做称呼,是现代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当的地使用称呼,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基本礼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下,使用怎样的称呼是一种讲究。那么中国的称呼礼节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现代称呼礼仪,教你学会,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称呼礼仪一、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二、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三、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 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四、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看完“现代称呼礼仪”的人还看:
日常交往礼仪之称呼礼仪
篇四:家庭称呼
人在社会生活中,是难以离开与其他人交往的。一个人如果不同其他人进行任何交往,那么,他不是一位神,就是一只兽。换言之,他就不会是一位正常人。--亚里士多德(古希腊)。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三大支柱与交往有关,可见交往礼仪的重要。 对于人际交往,正确的态度一是要积极参加,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二是要学习基本的交往礼仪,并且在实践中正确的加以运用。交往礼仪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叫做“三A原则”: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同对方。因接受(accept)、重视(attach importance)、赞同(approve)这三个词词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皆为A,故称之为“三A原则”。 这条原则,是美国人布吉林所提出的。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该原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务必铭记在心。 接受对方,是要求同存异,容纳对方,不要对对方见外排斥。(你是我人生历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怎一个缘字了得!) 重视对方,指的是要是对方感受到自己尊重对方,对方在自己心目中十分重要,而非无足挂齿。(世界因我而精彩,世界有你更美妙„„你其实对我很重要!) 赞同对方,指的是要善于发现对方之长,并及时加以肯定,既不要自高自大,又不要曲意奉承对方。(不说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拥有,却讲你的确与众不同,恰是你的„„让我欢喜让我忧!)
一、 称呼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应当注意:
其一是要合乎常规。
其二是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
其三是要入乡随俗。
我们主要讲一下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和称呼的禁忌。
(一) 生活中的称呼
主要讲对亲属的称呼、对朋友、熟人的称呼和对普通人的称呼。
1、对亲属的称呼
(1) 常规:祖父,曾祖父、表兄,表弟,堂兄,堂弟。
(2) 特例:对本人的亲属,应采用谦称。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叔”、“家姐”。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称自己的子女,则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婿”。 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对其长辈,宜在称呼之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对其平辈或晚辈,宜在称呼之前加“贤”字,如“贤妹”、“贤侄”。若在其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辈分或长幼,如,“令堂”、“令尊”、“令爱”、“令郎”、
对待比自己辈分低、年纪小的亲属,可以直呼其名,使用其爱称、小名,或是在其名字之前加上“小”字相称,如,“长发”、“毛毛”、“小宝”等等。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1) 敬称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则可称为“你”。以“您”称呼他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对于有身份者、年纪长者,可以“先生”相称,其前还可以冠以姓氏。
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绩者、有身份者,均可称之为“教师”。
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资深者,可称之为“公”或“老”,如,“周公”。若被尊称者名字为双音,则可将其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可称沈雁冰先生为“雁老”。
(2) 姓名的称呼
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长辈对晚辈也可这么做。
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分别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家庭中称谓礼仪
对同性的朋友、熟人,若关系极为亲密,可以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对于异性一般不可如此。
(3) 亲近的称呼
对于邻居、至交,有时可用“大爷、大娘、大妈、大伯、大叔、大婶、伯伯、叔叔、爷爷、奶奶、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令人感到亲切。称呼时也可加上姓氏。
3、对普通人的称呼
(1) 叫“同志”。
(2) 叫“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
(3) 称职务、职称。
(4) 入乡随俗,用地方叫法。
(二) 工作上的称呼
分职务性称呼、职称性称呼、学衔性称呼、行业性称呼、姓名性称呼五种。
1、 职务性称呼。分三种:
(1) 仅称职务:主任
(2) 在职务前加姓氏:张主任、
(3) 在职务前加姓名,仅适合极其正式的场合:张京磊副司令
2、 职称性称呼。也分三种:
(1) 仅称职称:教授
(2) 在职称前加姓氏:李教授家庭中称谓礼仪
(3) 在职称前加姓名,仅适合极其正式的场合:李季伦教授
3、 学衔性称呼。主要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用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分四种:
(1) 仅称学衔:博士
(2) 在学衔前加姓氏:王博士
(3) 在学衔前加姓名:王尔豪博士
(4) 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学科:工学博士王尔豪
4、 行业性称呼。
(1) 称呼职业:老师、教练、律师、警官、医生、法官等,一般情况在此类称呼前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2) 称呼“小姐、女士、先生”:一般对商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称呼。注意,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确婚否者称“女士”。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5、 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一般用于同事、熟人。
(1) 直呼其名。
(2) 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在前面加上“老、大、小”。
(3) 只呼其名,不呼其姓。应用于同性之间、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亲友、同学、邻里也适用。
(三) 外交中的称呼
注意两点: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即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二是要留心国别差异,加以区别对待。
1、 一般性规律
(1)对任何成年人:男子--先生;女子--小姐(未婚者或不了解其婚否者)、夫人(已婚者和戴结婚戒指者)或女士(不了解其婚否者)。
上述称呼,可冠以姓名、职务、职称、学衔或军衔
(2)商务交往:一般称“先生、小姐、女士”。
注意:在国际务交往中,一般不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与我国不同。
(3)政务交往:一般称呼“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其职务,二是对地
位较高者称“阁下”。称“阁下”还可加上“先生”,如“总理先生阁下”,要注意先后次序。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没有称“阁下”习惯。
(4)军界交往:主要以军衔相称。一是只称军衔;二是军衔后加上“先生”;三是先姓名后军衔;四是先姓名、次军衔、后先生。如“巴顿将军先生”。
(5)宗教界交往:一般称呼其神职。三种叫法:一是仅称神职,如“牧师”;二是姓名加神职,如“亚当神父”;三是神职加“先生”,如“传教士先生”。
(6)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要尊重对方习惯,国王、皇后--“陛下”;王子、公主、亲王--“殿下”;有封号、爵位者--“爵士、伯爵、大公”。有时,可在其前加上姓名,如:“西哈努克亲王、拉那烈王子”等。
(7)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其地位高贵,可直接以此称呼,具体四种:一直接称呼“教授”„„二是加上姓名,“伏特教授”„„三是其后加上先生,“法官先生”„„四是其前加姓名,其后加先生,“罗伯特博士先生”„„
(8)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人士:“同志”
2、 国别性差异
(1)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讲英语国人们的姓名:一般名字在前,姓氏在后。 女子:结婚后姓名通常由本名夫姓组成,如“玛格丽特(本名)·撒切尔(夫姓)。 有些英美人士姓名前冠以“小”字,与年龄无关,表明其沿用了父辈之名。如:小布什 如何称呼:姓氏(十分正式的场合,要称其姓名全称)+“先生、小姐、女士或夫人”。 对关系密切的人士,也可直呼其名,且不论辈分。家人和亲友之间还可用爱称。
(2)俄罗斯
姓名=本名+父名+姓氏,如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妇女的姓名=本名+父名+婚前用父姓(婚后用夫姓)。
口头称呼一般只称姓氏或本名,如:米哈伊尔(1)·谢尔盖耶维奇(2)·戈尔巴乔夫(3),只称2或1;表示客气和尊敬,称1+2;对于长者表达敬意,方可仅称2。
(3)日本
其姓名与我国相当,但要分清姓和名,书写可分开,如:桥本 龙太郎。
日本妇女婚前用父姓,婚后用夫姓,本名不变。
日本日常交往,一般只称姓,正式场合使用全称。
称呼日本人,“先生、小姐、女士或夫人”配合姓或全称皆可用。
(四) 称呼的禁忌
要避免以下错误:
1、 使用错误的称呼
(1) 误读:单国瑞,要做到不耻下问。
(2) 误会:主要对年纪、辈分、婚否等。
2、 使用过时称呼:“老爷、大人”
3、 使用不通行的称呼:称呼人--“师傅”(北京)〔南方人听来是“出家人”〕、“伙计”(山东)〔南方人听来是“打工仔”〕,我国称配偶--“爱人”(外国人理解是“第三者”),孩子--“小鬼” (外国人理解是“鬼怪、精灵”)。
4、 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专用称呼不能乱用,如学生间--“同学”,军人间--“战友”。
5、 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哥们儿、磁器、死党”。
6、 使用绰号作为称呼:特别是不能以形体特点耻笑人,不能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篇五:家庭称呼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白银亮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可分为正式称谓礼仪与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称谓礼仪较多地、较重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等级,等级观念较强,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制历来就强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这一点在称谓礼仪上看得最为清楚。本文对中国现代称谓礼仪的成因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称谓礼仪;正式称谓;非正式称谓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⑴133 是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在中国现代社会,见面称呼一个人时,在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非正式场合与正式场合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把在下层社会和非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非正式称谓礼仪,把上层社会与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正式称谓礼仪。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别,其实称谓礼仪的使用随具体情况的不同非常灵活,难免有两可的情形。称谓礼仪最能把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反映出来,从中也最能看出人与人在等级与身份上的差别。分述如下:
(1)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交际礼仪的非正式个人称谓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称呼名字(不含姓);第二,以“老”、“大”或“小”等字加“姓”称呼对方;第三,以亲属称谓相称;第四,下层群众日常口语中使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例如“掌柜的”、 “老头”、“哥儿们”等,含有封建色彩,或格调不雅。第五,如果是复姓,可仅以复姓两字称呼对方。在现代社会,长辈对晚辈或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可以称呼名字(多为两字,一个字的名,叫起来像昵称)。 朋友、邻居和亲密熟悉的人之间,在非正式场合是以“老”、“小”等字再加上对方的“姓”来称呼对方的,如“老张”、“小王”等。“老”与“小”从字面上看体现的是年龄差别,但暗含着阅历、资历的差别。这种分别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上,年龄和身份一样重要,或者说年龄就是一种身份和阅历。“老某”,含有
敬重之意,“小某”含有可爱之意,这是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原则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一种尊卑关系;
在现代中国社会,亲戚之间在非正式场合一般是以亲属关系来称谓的,如表兄、姑妈,等等,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传统上,下层老百姓较重视血缘、亲缘、辈分、年龄、资历等,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安土重迁,人们的交际范围很有限,大都仅局限于亲朋好友这个圈子,仅限于熟人之间。这个圈子里的人常常不是有血缘关系,就是有亲缘关系,或者兼而有之。我们常说“是灰比土热”、“血浓于水”、反映的就是以血缘为重、以血缘、亲缘关系来对待人的思想,也体现了亲疏贵贱的等级观念;即使都以亲属来称谓,也是分远近等差的,也就有了贵贱之别。例如父亲方面同姓的亲属称为“堂”,意思是同一家的,是本家姓,是由男性亲属延续出去的,有血缘关系,在家谱和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母亲方面或父亲方面由女性亲属延续出去的亲属称为“表”,与自己的姓不同,只是表面的亲戚了,在家谱中是没有任何表亲的,形同外人,所以有“一表三千里”之说。
亲属称谓制度产生很早,早在血缘家族阶段就产生了。恩格斯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这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
⑵24 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亲属称谓在原始社会中蕴含着家庭礼仪
的功能和作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亲属称谓的礼仪功能与作用基本没有变化。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血缘、亲缘观念是一套现成的、无可替代的、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框架。以亲属来称谓一个人,实际是交际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宗法血缘、亲缘观念来拉近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为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以亲属称谓一个人,既是在给交际对象进行角色定位,也是在给主体自身进行角色定位。它既界定了一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界定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也界定了一个人应具有的举止言谈、穿着打扮的角色形象,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因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相互作用的和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主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客体,反家庭中称谓礼仪
之亦然。所以在中国以亲属称呼一个人,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也是一次以情感人、以义动人的感情“公关”。对方接受了称呼,就是接受了礼的约束,就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表现一定的亲情和善意,否则“人而无礼,不知其可也”,就会将交往对象置于禽兽的境地,这是交往对象所无法承担的后果。所以亲属称谓对于一些油滑之人来说,无疑是一枚得心应手的绝妙棋子,在人际交往中令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即使对于一般人的社会交往,其意义和作用也非同小可,这就造成在中国现代社交生活中亲属称谓礼仪在非正式场合和乡下老百姓中比较流行,还具有相当生命力。
(2)正式称谓礼仪。正式称谓礼仪是市民阶层、职业人员在公务、商务场合,或在会议、典礼和各种仪式中所用的称谓礼仪,包括专语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职称称谓、学历称谓、谦称与尊称和姓名称谓等。
专语称谓包括“同志、“先生、太太、(某)小姐、女士”等称谓语。“同志”作为男女通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通行的一般个人称谓,那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使用。这一称谓是近代以来随着“革命”运动而流行起来的。可以说同志的称谓是革命的产物,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同志”一词还是很流行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同志一词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国际商务和政务交往中称呼同志会产生较大的文化障碍,因而不便使用;国内由于受国际潮流的影响,又由于可用于不同人群的称呼很多,同志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只在党政机关等范围使用,出现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同志”已失去对一般男女个人称谓的通用性。它的通称功能已被新兴的称谓语“先生”、“女士”、“小姐”等所肢解和取代。在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地区,包括许多中国网站,同志一词有特殊的含义,它被用于男女同性恋之间的称呼,新闻报道中也常用“同志”指称男女同性恋群。可见同志的“志”,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志,不一定是政治志向,也可以是“性”趣志向。所以出了国门,不可对人乱叫同志,以免误会。
“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女士”等称谓词语,解放前较为流行。解放后,这些称谓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⑶651“先生”一般用于涉外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人士,也用于称呼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老教授、老教师等。对已婚妇女称“夫人、太太”、“女士”,是从其丈夫的角度对她的尊称,
妻以夫贵,解放后也已很少使用了。“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解放前,只有有钱人家的女儿(未婚)才叫小姐,解放后除了外交场合也已不用。解放后“先生、女士、太太、小姐”之所以很少使用,是因为现实生活起了很大变化,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及个人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和界定,“先生、夫人、女士、太太、小姐”这些称谓被认为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色彩,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而被人们抛弃。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很正式的场合,人们对有身份的女子尊称为“小姐”。到80年代后期,国内卡拉OK与夜总会等逐步流行,到那里休闲的女性多被称为小姐。这个称呼既新颖别致,又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因而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后来社会上凡是年纪轻些的女士都叫“小姐”,⑷129 尤其是酒店、饭店、舞厅、歌厅、浴池、发廊的年轻女服务员,人们多称之为“小姐”, 这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女性的称呼基本一致。此后不少文化娱乐场所趁政府监管不力、法制不健全之机,利用色情牟取暴利,有一些小姐干起了“三陪”生意,随着“小姐”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大,其色情味道也就越来越明显,最后“小姐”的适用范围缩小,成为专门用于对提供性服务的年轻女子的称呼。所以现在礼仪场合一般不用“小姐”来称呼人,除非在“小姐”前面加上姓,叫“某小姐”。
中国上层社会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职务、职称、职业等相称。例如在行政机关里有部长、厅长、司长、局长、区长、科长、书记等职务;部队里有军长、团长、排长等职务,在企业里有董事长、总经理、业务主任等职务,等等。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渊源关系。古代官场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相当普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与此相关,还可以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等等。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在人们对政治权利十分重视和敏感,所以在人与人交往中常常称呼对方的行政职务,诸如“某处长”、“某局长”、“某主任”、“经理”、“厂长”、“校长”,等等,体现出下属对上司的恭维和抬举,或
者说是“尊重”,显得较为正式;在封建社会里做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好处,它能极大地提高本人的社会地位,从而被看成是“人上之人”。“有权就有一切”、“官大压死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等,这些在社会上流传的谚语就反映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官文化心理。到了现代,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一个人是何种职业,身份高低,都喜欢用行政官员的级别来套一套,权衡一下,以此来区分人的贵贱高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今天人们以行政职务相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人们亲身感受和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为生存自然要重视金钱、财富,看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等级。人们常说的“有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