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百家讲坛于丹全集

汇报体会 时间:2022-05-01

【www.myl5520.com--汇报体会】

篇一:百家讲坛于丹全集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下面是整理的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欢迎阅读!

  篇一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于是,在余味未尽的情况下,我马上买了她的这本书,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这人有从来看不完一本书的读书历程,但是我却一口气把《论语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于丹这个人还是喜欢这本书,总之,我是被这种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心灵都能重重地受到启迪。

  又是08的暑假了,趁者这稍微空闲的时间,我再次打开自家的书柜,伸手便又拿了这本《论语心得》。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初读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这种感觉是其它书本是不能给的。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确实触动了心灵,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心胸狭隘,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读了它,使我变得从容大度,这中感觉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师的引领,又有谁能给呢?佩服于丹老师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给我带来的别样心态。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主要讲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解读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走进了我们的心里。看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

  这点,我从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得到了论证。记得刚看到我这个班级的时候,在我的眼里什么都是那么不堪入目,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没有一个让我觉得顺心的。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总觉得孩子们做的都是错事,做了太多的错事。我会以我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强制他们,结果他们学得并不舒心。是啊,我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了吗?我又一次忘记了《论语心得》。记得它的时候,我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的教学也因此丰富起来,孩子们也在师生的进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乐起来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需要这样的《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他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是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确实比别人多,当时,我想自己并没有摆好心态,我没有用那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乐。我想,这正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带我走进了这种境界,使我的心胸变得宽阔起来。当工作上出现坎坷,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灵想到的不是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而是自己又从中学习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这里,他们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生活。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都蕴涵着生活中最朴实最真实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看着看着,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于丹老师的水平是如此让人折服。当我们逐渐把自己融入书中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开始与于丹老师进行对话,那是一种相当幸福的感受。从她的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们眼中满是嫉妒,都是不公,我们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些,是豁达不起来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优点,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长处;如果心里都是对孩子的挑剔,我们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称心。回归到我们现在的教学,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彻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优点呢?我想,老师或多或都会对学生存在这么一点那么一点的挑剔。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爱,更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没有这双眼睛,所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称心。就是这样一个个精简的小故事,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对人、对己、对物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原则,做起事情来才会有条理。通过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在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会善待别人;学会选择朋友;学习做一个君子;学习面对困苦;学习自信和诚信等等。

  真的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因为接触了这本书,真正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也因此变得从容豁达起来。现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过的,我学会了从容宽大,也因此渐渐地长大了。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的乐观带动了国内外许多人,使我们大家也学着乐观起来。我们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读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使自己学会了好地对待人生。我们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让我们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快乐人生吧!

  篇二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篇三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篇四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 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推荐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二:百家讲坛于丹全集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者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图书目录

易中天为《于丹论语心得》写的序
1、天地人之道 2、心灵之道 3、处世之道 4、君子之道
5、交友之道 6、理想之道 7、人生之道 后记:《论语》的温度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姓名:于丹

  生日:1965年6月28日

  属相: 蛇

  星座:巨蟹座

  职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

  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内容简介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注:全本双色印刷,配四色彩插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2006年CCTV《百家讲坛》最红文化明星于丹力作

  ★易中天作序强力推荐

  本书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同名电视讲座为基础,加以修改润色而成。全书为双色印刷,并以著名画家陈传席画作为彩色插页。

  其最大特点是,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辟。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媒体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畅销?

  而本书作者于丹所讲的内容使用的是普通百姓听得懂的话,直接与大家分享经典。正好符合了大家的需求。

  中华书局在天津、廊坊等北京周边地区进行图书的宣传活动,其间特别策划了国学专家叶嘉莹先生与于丹见面。两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杰出女性探讨学问真理是可以进入到人们的心

  《人民日报》 ( 2007-02-11 第08版 )

  编辑点评

  虽然有很多来自学界的批评,但丝毫不能阻止这本书盘踞在全国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看到的是于丹在学术上的不够严谨,缺乏创见。而普通百姓在这本书中得到的,则是在浮躁狂乱的时代找到心灵的安宁之道。我们没必要苛责于丹,学术上的严谨和创新不是她这本书的目的。就像内容介绍中说的:“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本书确实能够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这就足够了,即便她只是指出了人生的理想状态,指出了方向,而并没有给出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方法和路径,尽管书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别人对它的指责。

  《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畅销?百家讲坛于丹全集。

  2006年11月26日,中关村图书大厦新书首发式暨签售仪式上,当天店面零售13600余册,于丹签售10600册,创下新中国图书史上单店单品种零售和现场签售的新纪录;

  自2006年11月到2007年1月底,共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天津、石家庄、沈阳、西安等地签售18场,签售3.6万册,举办讲座和较正式的读者见面会8场,走过15座城市,当地媒体高度关注,读者热烈欢迎,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截止到2007年2月5日,销售量已达到230万册,在如此短的时期内达到如此销售量的大众图书,几乎是一个奇迹;书一经上市,一直居于各地书店销售排行榜的榜首。

  而本书作者于丹所讲的内容使用的是普通百姓听得懂的话,直接与大家分享经典。正好符合了大家的需求。

  在本书宣传推广上,出版社与影视媒体、平面媒体三方的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发行部门在这三个方面掌握着节奏,让图书的推广分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亮点。例如,书稿确定在中华书局出版后,出版社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让电视观众转化成为图书读者。这两者是有所差别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后,所有看过节目的观众反响都很热烈,但是没有看过的人基本上对此一无所知,也就会对图书抱着怀疑的态度。这就说明要使电视观众转化为图书读者还需要一定过程。百家讲坛于丹全集。

  《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等地热销后,中华书局又进一步拉动地方市场。因为有很多地方,播“于丹〈论语〉心得”节目的中央10套是无法收到的,所以就导致很多观众看不到《百家讲坛》的重播节目,就无法引起观众和潜在读者的关注。因此,这本书要达到持续热销就要将地方读者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其重点就是央视10套没有覆盖的地方,例如广东、浙江等地。在运作地方销售时,出版社同样采取与媒体进行合作的方式,当地媒体提前进行宣传活动。在活动期间出版社还邀请于丹到当地进行演讲、签售活动。

  中华书局在天津、廊坊等北京周边地区进行图书的宣传活动,其间特别策划了国学专家叶嘉莹先生与于丹见面。两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杰出女性探讨学问,互赠礼物,场面十分感人。

  图书内容是否符合读者的需要,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位80多岁的老者拉着于丹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把孔子给中国人找回来了。”一个14岁的孩子说:“谢谢于老师,你让我知道圣贤说的不是废话。”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往往逆反,他们认为很多大人说的话都是废话,不值得一听,但是他觉得孔子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不是废话。这就说明,于丹把覆盖在《论语》上的历史的学术的硬壳儿轻轻揭开了,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最直接、真实、朴素的真理。真理是可以进入到人们的心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因一直就潜藏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不存在引导读者的问题,而实际上是发现心灵的问题,是自己拥有也确实需要的东西。书中讲述的是现代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道理。读者一直渴望这样贴近百姓生活的经典普及图书,但是原来一直没有出现。

  由《于丹〈论语〉心得》再看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其成功首先得益于节目有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和恰当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节目制作者尊重市场,尊重观众,懂得电视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市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中国人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化诉求。早有学者指出,《百家讲坛》的意义,是“作为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定位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接受与喜爱,也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成为构建中国电视文化另类风景线的成功实践者”。但这些显然还不是《于丹〈论语〉心得》热销和《百家讲坛》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最主要的意义。可能从更大一些的历史尺度中,这一事件的文化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篇三:百家讲坛于丹全集

百家讲坛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百家讲坛》是央视十套的品牌栏目,该栏目曾选材广泛,但目前以文化题材为主。此外,《百家讲坛》还是一本以解读历史为主旨的文化刊物,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百家讲坛读后感,欢迎阅读。

  百家讲坛读后感(一)

  《百家讲坛》是由河南省文化厅主管主办、传奇故事杂志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读历史为主旨,集知识性、品位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刊物。2008年,《百家讲坛》分为红、蓝两个版本出版。

  《百家讲坛》(红版)以正说历史为主,强调探究历史真相。同时,还将涉及地理、天文、文学理论等诸多方面。在2008年,我们将诚邀名家、专家,加大原创、首发;推出重量级人物,打造历史经典;更系统、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权威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文学性和生活化并存,使刊物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百家讲坛》(蓝版)走出“正说”历史局限、弘扬深度悦读、纵论社会生活。在“尊重历史,兼顾艺术个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写作方式有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无论是资料的运用、观点的得出,还是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种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等方面,均采用“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合理取舍的表现原则,从而形成“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

  《百家讲坛》被人们所喜爱.它已不再是一书了,它深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之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介绍详细,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会介绍人物的一系列情况.比如易中天三国之庭审诸葛亮中开篇说:这是一场谋杀的指控,事情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国鼎立时期,涉案双方名声显赫,涉案一方的诸葛亮被指控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关羽兵败被擒,为孙权所杀,似乎在历史上已经无可争议.这一指控的提出不仅使关羽之死蒙上一层神密的面纱,也冲击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据?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在开篇给人留一线悬疑,吸引读者的目光.随后,借着一些文学记载,抽丝拨线,否定了这一荒谬的说法.有一位学者说:"诸葛亮胸怀天下,而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利的最大障碍,"周思源教授说:"这个无疑,我觉得很值得怀疑,不是无疑,而是有疑,文章说诸葛亮胸怀大志,他曾经对徐庶等三个好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问他"你将来干什么?"诸葛亮笑而不答.这位学者就说诸葛亮难以启齿.在刘备称帝后,关张的地位就高于诸葛亮。

  因此,对一心想要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在刘备身边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碍.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怀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美德,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普遍性的,为国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于要做皇帝,也不等于要做宰相.诸葛亮曾自比于管仲,乐毅.两位都是良相主帅,是国君的主要辅臣.主要是辅佐国君,而不是要当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辅佐君王,成就霸业。"时人,莫许之."有人觉得他说大话,怎能和管仲,乐毅相比.诸葛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笑而不谈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说"关键就在于`仕进可至"这四个字,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理想,并不是已经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个好友你们最多只能做到州和郡这样的官职,是他不便说有点贬低朋友,另外,荆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满足于,那么他也要等到镇守荆州的关羽,帮他打败东吴,他再收拾关羽,当时刘备他还未成大气候,还不过成为割锯一方的时侯,他总共只有荆州益州,两个地方,他的占略地位超过益州,诸葛亮当时怎么除掉关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何况他没有这样的作案动机.诸葛亮真的想当惶帝,容易了,随时可以找个借口把无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军作战,刘备去世后诸阁亮掌握军政大权,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摔军南征。一个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离开他的老窝,最怕别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师时,把你搞掉,而诸葛亮多次带兵出征.他确实没有野心.

  后文,又以《诸葛亮受排挤吗》为辩题来解释阐述观点.诸葛亮借孙权杀关羽的可能性.时光的流逝,可以冲刷掉掩盖真相的迷雾,穿过历史的长河,人们对诸葛亮借刀杀关羽这一指控的探究不单纯是对真相的执着,更不是名人效应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们心目中那个原有的形象,当诸葛亮走下神坛,在历史的显微镜下,他是否依旧是那个千白年来为历朝历代所景仰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高洁品质,伟大的人格,将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动,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从这可以看出在讲述完后还有教授自己的阐述,想法.这也正是我喜欢看的另一个原因。

  百家讲坛读后感(二)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尚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的小商贩,他们的不诚信相信你们也遇到过——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01hn.com)。这不正是遭人唾弃的吗?就是在这种小事上却联系着更重要的问题——诚信。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买苹果的故事。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可当他埋头掏钱时,小商贩却从已经称好的苹果中拿出来一个。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又回来了。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反转。原来是小男孩发现商贩多给他找了一元钱,特意将钱送回来了。这篇文章通过小男孩和商贩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小男孩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认为遥不可及又不愿为之的诚信吗?

  其实诚信是源自你内心的选择,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诺,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钱。而是一个诚信的人。

  我仿佛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礼诚信的心和华歆不想失信于人的神情。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诚交流的表现吗?

  百家讲坛读后感(三)

  一个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免于父母之怀,父母亲辛辛苦苦抚养孩子,那父母亲死后服丧三年,很长吗?

  孝顺是美德,但父母亲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那是一种本能的爱!

  一则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在大树旁边玩,大树很高,硕果累累,是一颗苹果树。小男孩每天都围着树,有时候摘苹果吃,有时在树下面睡觉,有时捡树叶,有时候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画,而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不埋怨他,天天陪他玩。后来孩子长大了,好久不来了。多年之后,他来了,大树问男孩:“你为什么不跟我玩了?”男孩充满了忧伤且冷漠的表情,说:“我现在长大了,我不想和你玩了。我需要一些高级的玩具。”大树说:“孩子,我也没什么高级的玩具。这样吧,你吧我身上的果子摘下来卖了,这样你就可以买玩具了。”男孩很高兴的拿着果子走了。后来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男孩都会来摘果子,每年一次!

  几年后,男孩长成了青年,又一次有来到了大树边,大树说:“你很久都没来玩了,这次愿意在这里玩会吗?”男孩说:“我都要安家立业了,还哪有心思玩啊?我连我安家的房子都没有呢,也没钱修房子。”大树说:“你千万别不高兴啊!你吧我的树枝砍了就可以修房子了。”男孩很高兴地砍了树枝去修房子了。

  又过了好多年,男孩来到树下,心事重重的说;“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了。可是这世界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连船都没有,我能去远方吗?”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就可以做船了。”男孩一下子就高兴了,砍了树干,做了只船就出海去了。

  有过了很多年,大树只剩下就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孩子回来了,此时的孩子年纪也大了,大树对孩子说:“孩子啊,真对不起!我现在也没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树干让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跟我玩了。”孩子说:“其实现在我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现在从世界上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歇一歇。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大树听到后很高兴,好像又看见了孩子小的时候。

  其实我们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服么对孩子的爱就像这棵大树一样,是无私的,是全部的,是永远的,是不计回报的!天下有多少父母为孩子耗尽了毕生的心血,而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这一片心呢?

  百家讲坛读后感(四)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本对历史一点也不感兴趣的我,或许是受到了妈妈的影响,对《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从前,我们只是通过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来粗略地了解《论语》、《庄子》,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地了解,但是通过于丹的讲解,让我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十分佩服于丹教授,作为一个女性,能将《论语》、《庄子》讲解的如此透彻。她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

  于丹对于《论语》曾发表心得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读了这段心得后,我实在受益匪浅,从中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而要更注重内在。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我现在是个学生,因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班级,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才能让我们的班级进步。如果只是在学习好的同学身上下工夫,就算他们成绩再好,我们的班级也不能进步。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们在《百家讲坛》中尽情地畅游,细细地品味吧!

  百家讲坛读后感(五)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被称为“不良少年”,在众人眼里,他们行为荒诞不经,毛病多多,是大家眼中的累赘和负担。那么,这些孩子真的无药可救吗?我们怎样做才能把这些幼苗扶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呢?三国时期的曹操小时候就是一个喜欢飞鹰走狗的“不良少年”,他曾经荒诞到去抢别人新娘的疯狂地步,然而,这个常人眼里的“无赖”和“垃圾”,在后来的人生中却连遇贵人,经过高人引导,曹操来了个华丽转身,最终成长为纵横天下的时代英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的巨大转变?我们从中能借鉴到哪些引导孩子的好办法呢?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教授在风趣幽默中为您《麻辣说三国》。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曹操的谋略》之《不良少年变英雄》。

  看了《百家讲坛》 曹操的启示:不良少年变英雄。我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应该要有逆向思维,没有也要逐渐去创造,因为逆向思维的人都敢于创新 敢于突破,敢于用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于质疑,敢于放开思路,敢于创新。只相信书本和公式,只会变得头脑僵化,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

  百家讲坛读后感(六)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读后感(七)

  道德是需要天天讲的,道德是否建立,首先要学会感激,感激的人生才是心仪的人生。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这是一个作家写的: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同时要在学会感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赞美。在感激中学会赞美,是很惬意的事情。因为感激中总存在着激动,激动之余必将会对对方说上几句赞美的话,那样才能使你的心情平稳。才能在感激中心理上得到安慰。赞美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杀伤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适当地赞美对方,会增强彼此间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情感。与此同时,你的价值也会被肯定,使你得到某种成就感。但赞美并不是夸张,表示虚伪的称赞,而是实事求是,真诚的赞美。

  感激的同时,还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一个会微笑的人,是自信和友好的人。微笑可以鼓舞对方,可以融化人们之间的陌生和隔阂。同时,这种自信和友好也会感染周围的人,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里。

  忘记恩怨,忘记烦恼,忘记忧愁。这是一种豁达的体现。人生无奈,人生需要努力进取,不要为一点小事而烦恼。学会活在当下,学会为人处世开明一些。

  学会放下,放下一切让你烦恼的事情,学会放下一切令你不愉快的事情,只要处处以心存感激的姿态来对待身边的人,那么,你的心境一定是晴朗的,开阔的。人生就是要学会感激,学会感激,你就学会了如何过好人生。

  刚才我到一个网站里看到一个作者写的文章,让我有同感。她说:"现实让人迷茫想闭上双眼,深呼吸,忘记所有。可是太多的事情已长近生命,忘不掉。还剩下了什么,除了原谅,一无所有。妈妈说,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要知道,自己问心无愧就好。要等多久,我才有这样的境界?很想去帮助一些人,叫他们忘记不快乐。其实我并不成功,我却常常被他们影响着。遇见幸福的人们,自己都会莫明激动好久,心中一直在说,一直走下去;遇见难过的人们,拼命想去保护,告诉他们,爱不应该那么自私,发生的事总有它的意义。

  然而,我明白,我是那么渺小,不会改变什么,不会影响什么,自己的世界写满无助,却还在挖空心思帮别人,这是为什么呢?然而,凡事感激让我学会勇敢。你们的爱,让我学会勇敢!凡事感激,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22673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