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丧葬礼仪

礼仪 时间:2021-10-22

【www.myl5520.com--礼仪】

丧葬礼仪【一】

丧事礼仪常识

  丧礼的运用是表明了人对生命的敬畏,但是丧事有特殊的礼仪和注意事项您知道吗?请看为您搜集整理的丧事礼仪常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丧事礼仪常识——殡葬的一般程序

  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

  (一)召开亲属会议

  办理丧事头绪繁多,为了避免手忙脚乱,建议在殡仪活动展开之前召开亲属会议,亲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

  1.确定丧仪的规模,拟定参加丧仪活动的亲友及有关单位的人员名单,统计参加仪式和丧宴的大致人数,准备奠酬和谢礼等;

  2.联系逝者生前单位,确定是否需要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讣告内容、致悼词人、致答谢词人和追悼会主持人等;

  3.确定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治丧的经费及分摊等;

  5.对遗言中须立刻确定或处理的事项的安排;

  6.人员的分工负责。

  (二)整理遗体

  人死亡后,对其遗体的清理一般是由殡仪馆的化妆人员进行,可是有些亲属希望在亲人死亡后,能亲手为其作最后一次的清理,那么,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衣服,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口、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衣裤即可。然后陪送其至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亲属将遗体移至硬板床上,换下脏衣服,也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衣裤后,将其口、眼合闭,然后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遗体变形。按照有些风俗,还需由直系亲属替其剪净手、脚的指甲,梳理头发。这些事情可酌情处理。

  (三)寿衣的选择

  1.寿衣知识 寿衣就是给逝者穿的衣服。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开始日趋奢华和繁缛起来。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财富和等级,所以给死者穿何种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称在当时都是非常讲究的。寿者,顾名思义,永生也,先人死后,孝子忌讳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寿衣"之称。一般来说,寿衣皆取单数,得吉利之意。

  同时其量词亦有不同,上衣不称"件"而曰"领"(古时候寿衣皆有领),有三领、五领、七领之别;裤不称"条"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别。"五领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条裤子。旧时,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领,官宦富贵之家穿五领、七领,帝、后驾崩着九领,谓"九五之尊"。清朝慈禧太后小殓时,身着金丝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衫,仅这两件服饰上就镶有大小珍珠5920颗、宝石1135块;周身还有九练串珠,头戴珠冠,珠冠上镶嵌一颗大如鹅卵的宝珠(当时价值1000万两白银);再以翡翠雕琢为枕,脚蹬两朵碧玉大莲花。其极显皇家之奢侈浮华,将寿衣的丧葬习俗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殡葬改革,提倡丧事简办、遗体火化,摈弃了封建社会寿衣习俗的糟粕,促进了社会文明?文革"中,寿衣行业被看作封建残余予以取缔,使寿衣的形式开始单调划一。当时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中山装、人民装和列宁装。

  现在,寿衣品种和花色已呈多样化,人们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时,对民间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和改良,以满足丧家各种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寿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别、年龄的区别,其中性别差异明显而年龄差异些微。按照民间习俗,我国向来把老年人的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因而有"红白喜事"之说,因此老人的寿衣也往往采用鲜艳、花俏的颜色。寿衣的面料均采用棉、麻、绸、缎、毛,因化纤面料在焚化过程中会燃成液体,不仅影响骨灰的质量,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故一般寿衣不采用化纤面料制作。

  2.寿衣的种类 应该说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是不计其数的,逝者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

  【衾】

  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

  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

  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

  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寿枕 寿枕以纸、布做成。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

  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过去大殓时要用两条寿被,一条垫于尸身之下,一条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现在遗体皆火化,在开追悼会时,只用一条寿被盖于逝者身上即可。

  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

  (四)选择殡仪馆

  殡仪馆是专门为逝者处理后事、为亲属提供丧事服务的场所。中国的殡仪馆始于19世纪20年代,它是我国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各地陆续建起一批火葬场,这些为推行火葬服务建立的火葬场后来逐步过渡到具有接尸、悼念、火化、骨灰寄存等功能的殡仪馆。

  现代意义的殡仪馆以具备为丧事活动提供全面服务的功能,而成为今天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电话办理接尸登记

  家属在领到《居民死亡殡葬证》后应尽快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遗体运至殡仪馆后,根据有关规定,应在十五日内火化。接尸登记既可以到殡仪馆的业务柜台去办理,也可以电话委托。

  电话委托接尸,亲属应将逝者姓名、年龄、死亡原因、死亡地点、代办人姓名、关系、地址、电话等详细情况与殡仪馆业务人员说清楚。殡仪馆业务人员将上述情况与警署开具的殡葬死亡证明核对相一致后,会尽快接尸。

  去殡仪馆进行接尸登记时,应出示《居民死亡殡葬证》,并将接尸地点、死者姓名、联系电话、联系人准确告知殡仪馆或代理机构。

  丧事礼仪常识——墓穴的丧葬知识

  1、办理墓穴落葬的程序有哪些?

  申请人领到《墓穴证》后预约骨灰安葬日期,并领取《落葬单》;落葬当日凭《落葬单》到墓地现场,在公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骨灰落葬。

  2、购墓后,公墓可否临时寄存骨灰盒?

  客户如果有这个需求的,应该事先电话联系欲购墓的公墓处有无临时骨灰寄存业务,如果有的话,公墓会为客户提供免费的骨灰盒临时寄存服务。但客户须提供《墓穴证》等有效证明,落葬时,客户凭公墓开出的《骨灰寄存卡》领取骨灰盒。

  3、购墓后,可否委托公墓办理骨灰托运业务?

  公墓有临时骨灰寄存业务的,一般可以办理骨灰托运业务。需要办理此项业务的,客户在公墓购墓后,凭《骨灰寄存证》到公墓将收取一定的托运费用。落葬时,客户凭办理骨灰托运的发票,前往公墓骨灰寄存处领取骨灰。

  4、常见的墓穴葬式有哪些?

  常见的墓穴葬式有:

  普通葬式(即传统墓)。地面用石板铺就,墓穴在中间,墓穴后树墓碑,中式墓的两边用石板围起,西式墓则两边不围。

  草坪葬式。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有骨灰盒的石箱埋入地下,盖上石碑,上刻碑文,整个墓地是绿草一片。植树葬式。不树墓碑,没有碑文,直接将骨灰盒埋于地下,盖上土,然后植树。

  艺术葬式。根据逝者生平或形象由专业设计师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文化品位高。

  5、如何选择墓穴的式样?

  墓穴有单穴、双穴等。单穴只能放一个逝者骨灰盒;双穴一般为夫妻合葬。单、双墓穴占地多在1平米以内。

  丧事礼仪常识——常用碑文的写作丧葬礼仪。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丧葬礼仪。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丧葬礼仪。

  丧事礼仪常识——丧葬中出殡前摔碗是什么意思?

  摔碗其实是摔“孝盆”,只是用碗来替代吧了,大概有三层意思:

  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摔出去;

  二是将众人烧给亡者的纸钱通过大地送入“ 地府”;

  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丧事礼仪常识——佩戴黑纱是为什么?

  表示哀掉的色彩,各国有所不同。中国、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红色,欧美是黑色,黑色显得严肃。古代穿哀服与今人大不相同,其目的在于伪装自己,以避免死神出来。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将全身包起来。他们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下跑或不让死神认出来。

  在古代欧洲,当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提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这种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为民众所采用并传遍全世界。

  丧事礼仪常识——在哪些日子祭拜先人?

  (一)、 与先人相关的日子

丧葬礼仪。

  1、 先人每年的生日(重要祭祀日)

  2、 先人每年的忌日(重要祭祀日)

  3、 先人去世后的第七天(头七,相对重要)

  4、 先人去世后的第十四天(二七)

  5、 先人去世后的第二十一天(三七,相对重要)

  6、 先人去世后的第二十八天(四七)

  7、 先人去世后的第一个月

  8、 先人去世后的第三十五天(五七)

  9、 先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二天(六七)

  10、 先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九天(七七,相对重要)

  11、 先人去世后的第一百天(百日祭)

  (二)、 传统祭拜日子

  1、 农历年三十,除夕(除夕祭祖,重要祭祀日)

  2、 农历年初二(开年祭祖)

  3、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祭祖)

  4、 公历4月5日,清明节(清明扫墓、最重要祭祀日)

  5、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祭祖)

  6、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祖先)

  7、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祭祖、扫墓,重要祭祀日)

  8、 农历十月初一,祭祖节(上坟、祭祖)

  9、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祭奠先人)

  10、 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冬至(祭祖,重要祭祀日)

  11、 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祭祖)

  延伸阅读——世界丧葬礼仪大观

  冰 葬

  这是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后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当他们预感到死神将要来临时,就对儿子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觉,需要一张兽皮,儿子会意,即准备一个冰洞,让父亲躺进去,用兽皮盖好,然后用冰块封住洞口,父便安然死去。五天以后,儿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认为这样父亲的灵魂便可离开冰洞,升入天堂。

  戴帽悼亡

  戴帽悼亡这是古巴热那河流域居部分定俗。在当地,不论男女,平对任凭刮风下雨,一概不戴帽子;如果家中亲人世,则戴帽一星期丧示悼念。

  架船天葬

  是大洋洲新爱尔丝岛钦达须地区通行的葬礼。当地居民曲弗仪“天葬”与“水葬”结合起来,人死以后,尸体被加以装饰,放到一只小船之中,然后,人将这只盛尸船架在树权上,实行天葬。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尸体便光合腐化。别人把剩下的骨骸,或者收集起来埋入地下,或者分散到家中,或者分散到森林之中。

  洞 葬

  马里多贡族的丧俗。多贡人世居山区,其村落的某一处山岩项端要建有用石块垒成的小型尖塔,塔旁是一深不可测的山洞,用以安葬死去的人的尸体。多贡人对去世者要举行洞葬仪式。亲友乡邻攀上垒有小塔的山顶,并用绳子把尸体拽上去再吊入安放死者的山;:达时"洞葬"就完成了,既不盖土,也不火焚。

  葬礼 婚礼

  法国萨芜华有罗阿勒镇的婚俗中必须举行葬礼。该镇青年男女的婚姻须得到双方家中的同意。订婚仪式在女方家中举行;男方家长在订婚宴上要当众赠给未婚新娘戒指或珠宝。女方在婚前要把嫁妆送到公婆家中,婚后要与公婆一起生活,不另立门户。婚礼通常在饭店举行,酒宴席旁摆有棺材—口,宾主互相碰杯痛饮,欢声笑语不断。宴会结束,奏起哀乐,点燃昏暗摇动的蜡烛,举行安魂祈祷仪式。

  仪式结束,新郎新娘走在棺材之旁放引魂,宾客在后尾随,前往河边送葬。队伍来到两边将棺材扔进河中,或是将馆材埋在田地的土穴里;以示童年的结束或是表示与单身生活告别,继而再正式举行婚礼。

  一墓两碑

  是美国阿米族人的葬俗。人们平时穿一身黑色衣服,而死后却全身换上白色衣服。死者在家里停放三天后才埋莽。坟墓上立两块石碑,一大一小,大的立在头部,小的立在足部。

  死前忏悔

  墨西哥阿斯特克族习俗。老人在离开人世前,要向祭司忏悔,把自己一生中所犯过失甚至罪恶全部都说来,求得神的宽恕。平民百姓要到祭司家忏梅,上层人物在自家忏悔,忏悔的日子越接近死期越好,忏悔前,忏悔者把香料入炉中,并用手指触地,表示向火神大地宣誓,接着开始叙自己的一生,交代自己所犯一切过失。忏侮完毕,祭司要对忏悔者进行惩罚,用尖尖的木刺刺穿他的舌头,有时木刺多达八十根,忏悔仪式过后,忏侮者如释重负,不再担心死后受到惩罚,可安心等待死亡了。

  绝尸葬

  这是大洋洲圣克里斯托巴尔岛、加译尔半岛居民的葬俗。当地人认为死人的精灵会在村中游荡、作祟;因而,人死后,举行过葬仪准备下葬的时候,要将尸体加以捆绑。有的是用绳子把死者脚指缠使,也有的是用席子把尸体包裹扎缚,然后,再埋入墓穴。认为这样死人的精灵就很难出来扰乱村民的生活。

丧葬礼仪【二】

丧葬礼仪

  人去世后,家属和亲友都十分悲痛。重要人士的逝世,还会引起社会的震动和关注。举行丧葬仪式,是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与悼唁,寄托生者的哀思。

  丧葬仪式各国不尽相同。许多国家的葬礼活动还带有宗教的色彩。

  人去世后,其家属或治丧机构要尽快发布“讣告”,将逝世的消息尽早通知死者的亲友、同事和商业上的合作者,并说明葬礼将于何时何地举行。“讣告”可以以信函的方式发出,也可以用电话电报传递;如需要通知社会上广泛的相识者,也可登报。“讣告”所用的信笺、信封,往往带有黑色的边框。

  接到“讣告”的亲友熟人,可以写唁函、发唁电给死者的家属,以示哀悼。在许多国家都有为殡葬服务的殡仪馆、丧葬服务社等,承办丧葬的有关事宜,根据死者亲属的要求,协助安排后事。

  西方国家,葬礼一般在教堂举行。葬礼前,灵柩停放在教堂中,由亲友轮流守灵。举行葬礼时,参加葬礼人员在教堂入座,通常是至亲好友在前面,一般亲友在后面。葬礼程序包括祷千、虽赞美诗和牧师致辞等。葬礼毕,人们向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遗体送去墓地安葬。去墓地一般只是主要送葬者出席,他们还象征性地为墓穴掩土。非宗教性的葬礼,常常就在公墓的礼堂或墓地举行。

  葬礼应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深思默祷,向死者沉痛志哀。在西方参加葬礼一般不嚎啕大哭。参加葬礼,不要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应穿深色或其他颜色暗淡的衣服。男子系无花黑领带,左臂可戴黑纱(也可不戴)。女子的饰物应当简朴。寡妇通常愿穿黑色服装。每人胸前可戴一朵白花。

  参加葬礼当然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但人们倾向于不要过分流露悲伤,因为那会增加死者亲属的悲痛。当然也不应强作笑容或谈笑。同死者家属握手时,可以不说话,也可以低声说一二名表示悼唁可慰问的话,如“接受我深切的哀悼”、“请节哀”、“多保重”等。在葬礼进行时,不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哀伤的死者亲属。

  给葬礼送花,可在葬礼举行前,通过葬礼承办人或花店办理。如讣告上写明“敬辞鲜花”(noflower),则应当遵从,不必送花。送花时,应附上写有悼

  唁字句或“献给xxx”字样的飘带,并附有赠花者的姓名。外国习惯不用纸花。也有的人写挽联、诗或文章以纪念死者。很亲近的亲友可以登门吊唁,并帮助家属治丧。但如死者的亲人哀伤不已,不愿接见亲友,则应当为他(她)着想,不去登门。对国家高级领导人去世,特别是对在职的主要领导人去世,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并下半旗志哀。有的国家还规定,志哀期内停止娱乐。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遗体下葬时,停靠在车站码头的火车、轮船、军舰以及工厂等要鸣笛并挂半旗志哀。有的国家还要为国家领导人去世举行“国葬”。

  在美国,总统、前总统、当选总统去世,或某些重要人物去世向遗体告别和葬礼等程序。总统去世的第二天中午12时以后,其遗体便安放在白宫或其他指定地点。举行安放仪式的当天中午12时,送葬行列从白宫或其他指定地点出发,乘汽车将装有灵柩的炮车护送到国会大厦。到达国会大厦后,三军警戒线哨兵和军人组成的护送队一齐立正,举枪致敬。乐队奏哀乐和圣歌,鸣礼炮志哀。灵柩从炮车上卸下,抬往国会中央大厅安放。遗体安放完毕后,三军仪仗队严整地守卫在周围。人们开始列队从遗体旁走过,向遗体告别。遗体告别仪式约持续24小时,最后一小时用于死者亲属向死者告别。第二天中午12时,死者遗体从国会大厦运到葬礼会场,举行葬礼仪式,然后送往墓地入葬。

  1994年,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逝世时,克林顿总统宣布葬礼的当天为全国志哀日。联邦政府停止办公,邮局停止投邮一天。葬礼在尼克松家乡约巴林达隆重举行。克林顿总统、共和党领袖多尔以及基辛格和加州州长先后致悼词。美国各界2000多人以及88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葬礼。正在美国访问的邹家华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葬礼。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朱镕基、钱其琛副总理发了唁电。

  灵堂的布置各国不同。在我国,领导人去世,灵堂布置庄严肃穆。在入口处上方,悬挂黑底白字的横幅。门边放置签名簿,并为吊唁者准备白花。大厅内下面墙上悬挂死者遗像,镶以黑边或黑纱,上边悬挂黑底白字横幅。遗体置于遗像下大厅中间,周围拥以鲜花和常青树木。遗像两侧放置各界人士送的花圈置于遗体前。元首或政府首脑去世,常有许多国家派政府代表团或特使前往吊唁。

  1989年,日本裕仁天皇的葬礼,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密特朗、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等53位国家元首、15位副总统和平共处2位总理等14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葬礼仪式。1992年老挝国家主席凯山·丰威汉的葬礼,我国派特使邹家华副总理前往万象参加。1994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逝世时,我国领导人发了唁电。邓小平、江泽民给平壤锦绣山议事堂金主席灵柩前送去了花圈。

  江泽民等领导人去朝鲜驻华馆吊唁。沈阳、广州等市的领导和群众也向当地朝鲜总领馆或常驻机构吊唁。在追悼会当天,北京天安门、新华门与人民大会堂下半旗志哀,广播电视停止播放娱乐性节目。对于外国代表要求来我国参加领导人丧葬仪式的,我国做法均予以婉拒。元首或政府首脑去世,其驻外代表机关亦应向驻在国有关单位和外交团发布讣告,设置灵堂和签名簿(驻外机构的灵堂布置一般比较简单。

  有的只挂遗像和设签名簿)。在规定时间内,接受驻在国官方代表、各界人士及外交团的吊唁。驻在国官方代表前来吊唁时,治丧国使节应亲自守灵,接受吊唁,并表示感谢。其他时间亦均应有人守灵迎候驻外使节,如遇驻在国领导人去世举行葬礼仪式,应遵从驻在国礼宾部门的通知,参加各种吊唁活动,并视情况送花圈,致唁函。对于宗教性的活动,可视情况回避,或参加而不履行某些纯宗教性的动作如下跪等。

  驻在国停止娱乐活动期间,应停止举行一般交谊活动,并按规定下半旗志哀。长期在我国工作的外国专家或友好人士如在华逝世,我国有关单位可参照死者遗愿或其家属的意见为其举丧,并表示悼唁。其骨灰或遗体,可按死者或家属的愿望,送回本国或在中国安葬。

  我国驻外使节如在任期间去世,可接受驻在国官方、外交团和各界人士的吊唁,举行相应的吊唁仪式,并下半旗志哀。联合国对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去世,亦有志哀表示,联合国旗下半旗一天,同时不升所有会员国国旗。安理会和其他委员会开会时,由执行主席宣布默哀。

  丧葬仪式过后,对于曾来信、来电、送花圈、送挽联,表示吊慰的国家、团体或个人,应以适当方式致谢。

丧葬礼仪【三】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的文章,仅供参考。

丧葬礼仪【四】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

  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

  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死者临终之际,有的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以了却自己未尽的事业或心愿。在当地民俗中,“遗言”贵如黄金,晚辈得到老人的临终吩咐被认为是幸运的。据说有的因此而财运亨通,吉星高照。在确定死者不可复生之后,亡者的亲属围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礼记》中有规定:男人只能呜咽而啼,妇女则应边哭边跳。但失去亲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静而理智的设计方式来进行的。所以,人们听到的往往是从死者身边传出的伴随呼唤死者的嚎啕大哭之声。

  4、下榻:按照道教的常规,到了下午三四点时,就要把死者从床上移至堂屋,靠西边的一侧。头朝里,脚朝外,并同时燃放鞭炮,谓之“下榻”。同时还要在神龛上燃香点蜡,以祭祀先祖神灵。另外,在死者的脚边燃香三柱,红蜡一支,谓之“照路”,好让死者有灵魂通向天堂或阴间地府。死者亲属在堂屋内守护着,谓之“尽孝”和“守夜”。街坊邻居、亲朋戚友闻讯赶来吊孝,死者的儿子孙子要出门迎接,行双膝或单膝跪地之叩拜礼。前来的宾朋即刻上前搀扶,口里喊着“节哀”或“高升”之类的安慰话,这一礼节人称为“领孝”。在七仙湖区人民的心目中,死者不管辈份、等级,一句话叫做“亡者为大”。因此,不管年长年幼、辈高辈低者,均可前来吊唁,并享受死者儿子们的跪拜礼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8873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