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肥西县上派镇gdp

工作报告 时间:2020-08-15

【www.myl5520.com--工作报告】

肥西物流调研报告
篇一:肥西县上派镇gdp

一、安徽省肥西县简介

(一)经济情况 1.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71.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11.6%。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065元,比上年净增7844元[2]。

经济结构保持“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1:65.2:22.7。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7.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2.农业发展

肥西县地处安徽腹地、合肥西南、江淮龙脊,南圩北岗,中落丘陵,面积2168平方公里,耕地104万亩,总人口9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万人,辖29个乡镇、2个开发区,328个村、41个居委会,是全国包产到户发源地,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省苗木花卉生产第一大县、全省家禽养殖第一大县、全省蚕桑生产十强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2]

肥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作物中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上派、丰乐、三河、花岗、山南等东南乡镇圩区,土地肥沃,水资源、光热资源充足,是双季稻的集中区域。肥西地区的粮食作物除水稻外,小麦和杂粮的种植历史也很悠久。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肥西县农民生产出多种特色农产品,肥西三岗苗木花卉畅销全国,小庙镇大棚养鸡年出栏量占合肥全市的40%。走向市场的肥西农民逐步改变了“提篮小卖”的传统经营方式。他们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创办了诸如三岗苗木花卉、董岗花生、高刘白鹅等多个专业市场,构建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产地农贸市场和乡村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通过“信息入乡”工程与合肥周谷堆、徽商城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接,进而与全国市场实现联网。通过市场和经纪人,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各地[1]。

2012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47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43万公顷,增长2.2%;油料种植面积2.36万公顷,减少8.8%;棉花种植面积0.77万公顷,减少4.3%;蔬菜种植面积1.32万公顷,增长4.3%;瓜果种植面积 0.52万公顷,增长0.3%[2]。

2012年全年粮食产量55.3万吨,增长5.4%,其中,稻谷产量47.17万吨,增长5.0%,小麦产量6.61万吨,增长5.8%;油料产量7.03万吨,增长31.9%;蔬菜产量29.54万吨,增长5.2%,瓜果产量10.18万吨,增长9.8%[2]。

2012年末生猪存栏24.26万头,增长19.8%;全年生猪出栏44.29万头,增长12.0%。主要肉类总产量14.1万吨,增长7.9%;禽蛋产量7.75万吨,增长5.3%;水产品产量4.29万吨,增长8.1%;牛奶产量0.59万吨,增长1.8%[2]。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3.3万千瓦,增长4.9%;农业拖拉机4.07万台、农业运输车2207台、排灌动力机械1.05万台,均与上年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5.34万吨,减少0.2%;农村用电量23645万千瓦时,增长8.2%;有效灌溉面积86.6万亩,增长1.0%[2]。

3.工业发展

2012年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4户(其中,新增4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95.4亿元,实现增加值2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1%。全县亿元以上企业13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4家,实现产值789.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经济总量88.2%。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6.5亿元,增长7.5%,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5.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2.5:67.5。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87.3亿元,完成增加值22.7亿元,增长40.4%[2]。

全县2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实现增长。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包括家电)、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肥西县上派镇gdp。

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等八大产业完成产值788.5亿元,实现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18.1%。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三大产业分别增长10.7%、4.8%和78.6%[2]。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产业增加值

4.商业贸易

2012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亿元,增长18.8%。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6.6亿元,增长18.9%;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5亿元,增长18.5%。分地区看,城镇零售额41亿元,增长19.1%,乡村零售额12.1亿元,增长18.1%[2]。

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53家,比上年增加4家,累计实现零售额15.8亿元(含产业活动单位零售额2.2亿元),增长36.2%。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4.5%;家用电器类增长18.1%;汽车类增长4.6%[2]。

(二)社会发展情况 1.人口和人民生活情况

根据《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肥西县常住人口为858895人,占合肥市总常住人口的15.06%。

201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万人。 2012年,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4087元,增长12.8%。

201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87元,增长15.6%。其中工资性收入5086元,增长18.9%;家庭经营收入3945元,增长12.9%。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5.5平方米,增长2%。

2.城镇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以来,上派镇城市建设以“增大承载力、提升品位、实现全融入”为发展目标,以道路交通、旧城改造、环境整治、城市配套等为重点,实施了50多项重点工程。先后实施了派河综合治理、潭冲河综合治理、古埂公园、城关污水管网等一大批环境整治工程;新建扩建青龙路、翡翠路、金寨南路3条城际干道, 80公里城区交通路网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五纵九横”城市框架拉开。30路、31路城际公交直通省城合肥,城区循环公交先后投入运营,群众出行方便快捷。按照“一次规划、分片改造”的原则,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先后完成或启动老中街、李湾、肥光入城口、派河大道、竹木市场、国防苑等处拆迁改造,近年来,完成房屋拆迁280万平方米,新建九大安置点15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群众4000多户[4]。

2006年以来,随着合肥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推进,城市路网、自来水、公交等同合肥实现等高对接,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上派镇的区位优势凸显,水晶城、泰来傲城、书香雅居、翰林水岸、龙飞二期、用世生活城、天地城、科创和谐盛世、百大拓基广场、万派城、环球世家、金银国际、钱江一号公馆、西城秀里、西城国际等一批商业住宅小区相继开工建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大建设投入95亿元,“七纵八横” 城区主路网全面贯通,县城面积由2006年的6平方公里增长到25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增长到80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230多公里,6车道以上达80多公里。投资5.2亿元的金寨南路、投资2.2亿元的翡翠路、投资1.6亿元的森林大道等高品质景观大道贯通市区,派河大道建设全面铺开;投资2.5亿元的派河大桥、翡翠路桥、青龙桥竣工通车。旧城改造平稳拆迁300多万平方米;顺和、张郢等10个安置点安置群众5万余户。11层以上建成380多幢。道路变宽,城市长高,全面实现了与市对接[5]。

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速。新增小城镇面积30平方公里。投入75亿元,新建城镇主干道路180公里、自来水厂4座、污水处理厂2座,投入13亿元的“七个一”工程顺利推进。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25%提高到53.2%,桃花镇全部实现城镇化。三河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卫生镇称号,山南镇、三河镇、柿树岗乡荣获全省环境优美乡镇,花岗镇、紫蓬镇荣获省级生态镇。[5]

[3][4]

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大力推进。投资4亿元完成潭冲河、卞小河综合治理,丽景湖公园、王老堰湿地公园、人民西路游园建成开放。投资3亿多元,铺设城市污水管网148公里,实现城区污水全处理。在全市率先开通城际公交,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完成城区绿化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实施市容市貌综治、交通秩序整顿等“十大创建工程”,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2010年成功创建全省文明县城,2011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

(三)区位优势

1.肥西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优势,是正在构建中的合肥经济圈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带。随着合肥“141”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西南副中心,已与合肥高新区、合经区、科学城和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城融为一体,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全面形成;合肥出口加工区已经正式落户于我县,规划面积为1.42平方公里[6]。

2.肥西交通四通八达。县城上派距市政务中心10公里,距骆岗机场半小时车程,正在建设中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座落我县北部境内,合九、宁西、合武铁路以及合宁、合界、沪蓉、合叶高速等7条国省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中的1000吨级派河航道经巢湖可通江达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6]。

3.肥西科教人才聚集。合肥是中国4大科教基地之一,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0个、研发机构358家、大专院校59所、在校大学生48万人,有熟练产业工人100万人,是中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合肥大学城坐落在桃花工业园境内,拥有包括合肥工业大学在内的13所高校,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二:肥西县上派镇gdp

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

规 划 纲 要

(12月31日修改稿)

前 言

县域经济是实现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经济圈县域经济,加快把合肥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所指的县域范围,包括合肥经济圈内按县级行政区划设置的长丰、肥东、肥西、凤台、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庐江、无为、含山、和县、桐城14个县(市),县域面积30200平方公里,人口1324万人,分别占经济圈总量的78.4%和67.1%。圈内各县(市)分属平原、丘陵和山地地形,地域空间广阔,物产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

本规划以培育壮大经济圈县域经济为目标,科学分析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现状、发展机遇、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期2011-2015年。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鉴于2010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暂使用2009年数据。)

一、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采取多予、少取、扩权、放活、强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圈县域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合肥经济圈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的41.6%,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县(市)由上年的5个增加到7个,其中,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经济圈县域财政收入达136.2亿元,同比增长21.9%,占经济圈财政总收入的25.7%,其中,肥西、凤台两县超20亿元。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有4个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肥西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经济圈县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经济圈县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6:38.2:34.2调整到2009年的20.8:50.1:29.1,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79.2%。经济圈县域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140.8亿元增加到2009年514.9亿元,年均增长38.3%,工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优势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经济圈各县(市)共批准建设省级开发区22家(其中批准筹建5家),园区平台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省级以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3家、国家级13家;县域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1亿元,建成4A级景区14个。

(三)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产业集群化水平有效提升

经济圈县域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2005年的2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62.7亿元,年均增长38.2%;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32482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4043万美元,年均增长26.8%。各县(市)合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企业聚集、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以长丰岗集,肥东撮镇,凤台桂集、顾桥,霍山衡山,霍邱高塘、临水,无为高沟,和县乌江,含山林头,庐江同大,桐城新渡、金神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镇。

(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圈内各县(市)全面贯彻“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县域城镇结构,县域城镇化率达40%左右,肥东店埠、肥西上派等县城达到中等城镇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培育构建了产业发展协调、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共享、社会保障对接、管理体制同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各县(市)围绕抓重点、打基础、增后劲,着

肥西县上派镇gdp。

力破解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瓶颈”制约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2009年圈内县域有效灌溉面积增至864千公顷;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建成县域公路3356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省道、县道实现互联成网,高速公路通达率达100%,10个县通铁路;城乡电网改造全面推进,供电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县域农村电气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工程稳步推进,电信宽带实现县域乡镇全覆盖,并逐步向村级延伸。

(六)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圈内各县(市)生态多样性状态保持良好,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12个、污水处理厂15座,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大别山生态保育区、皖西水源涵养区、淮河行蓄滞洪生态区、巢湖生态湿地功能区和菜子湖湿地保护区综合治理措施得力,县域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主要水源地应急保护机制已基本建立,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经济圈县域山青、水秀、天蓝,宜业、宜居、宜游品位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升

县域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经济圈各县(市)先后进入科技进步先进县序列。低生育水平趋向稳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2851元、 2720元增至

2009年的26797元、4949元,年均增长20.2%和16.1%。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经济圈建设关键阶段,全省进入黄金发展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合肥经济圈建设,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合肥经济圈大部分县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示范区的建设为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二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机遇。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受益,合肥经济圈各县(市)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三是扩权强县等政策促进机遇。扩权强县政策、财政直管县政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等为合肥经济圈各县(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四是基础条件改善机遇。随着沪汉蓉、京沪、京福、商杭等高速铁路和合宁、合巢芜、合安、合六叶、合淮阜等高速公路,以及新桥国际机场、通江航道的建设,构成了经济圈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保障。

(二)面临挑战

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发展不均衡。各县(市)由于区位、资源及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性,发展不均衡情况较为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对接不畅。经济圈各县(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县际道路互通水平较低,制约了县域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三是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特别是工业发展不强。四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足,缺乏知名品牌和

肥西项目投资建议书
篇三:肥西县上派镇gdp

肥西项目投资建议书

投资发展部

2013年5月

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1) 投资环境方面

合肥作为中部地区的大型省会城市,房地产市场尚属健康,市场供需两旺。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房地产开发重回一、二线城市的战略转变,合肥都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肥西作为合肥市下属县城之一,已被纳入大合肥框架之中,未来的房产市场形势将会受到合肥市的影响,且肥西作为经济强县,消费能力和集聚能力都能够对房产市场带来一定的保障,项目的获取和开发具有可行性。

2) 市场环境方面

肥西县的房地产市场比较稳定,市场泡沫成份较少,供需比结构比较合理。且通过对周边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一般住宅项目的开发风险较小,产品的去化率和去化周期都在合理范围之内。因此,项目住宅部分的开发风险可控,具有可行性。

3) 规划指标方面

项目住宅部分的规划指标没有太大问题,高层住宅已为当地消费者所接受,市场抗性小,3.0的容积率虽然要牺牲小区环境和品质的营造,但可以带来更多的项目收益。作为县城的一般性房产项目,项目住宅产品走中端路线,以“短、平、快”为主要操盘思路,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快速流动。

相比之下,项目商业部分的规划指标存在较多的不合理,写字楼产品不适合在县城进行开发,且商业4.5的容积率设定过高,会导致商业部分开发的投资强度和风险增加。

4) 投资收益方面

方案一:当土地价格为250万元/亩的情况下,项目税后利润为13245万元,利润率为5.0%,投资收益水平较差,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项目操作对于成本的控制和营销推广要求较高。在该成本下,项目在6亿元短融及2亿元项目贷款到位的前提下,至项目开盘前的资金缺口约为2.5亿元,需通过集团借款予以解决,项目财务费用约为1.68亿元。

方案二:当土地价格为200万元/亩的情况下,项目税后利润为26375万元,利润率为10.6%,项目投资收益水平较好,财务上具备可行性。在该成本下,项目在6亿元短融及2亿元项目贷款到位的情况下,至项目开盘前的资金缺口约为1亿元,需通过集团借款予以解决,项目财务费用为1.35亿元。 项目的投资收益和开发风险主要还是取决于土地成本,通过运作降低实际土地成本支出是项目成功开发的关键,200万元/亩的土地价格下,项目财务上才具有可行性。

2. 建议

1) 规划方面

与当地有关负责人进行深入沟通,调整项目商业部分的规划指标,将现有商业用地变更为商住用地,将商业比例控制到10%左右,容积率控制在3.0以下。

2) 土地方面

通过与当地负责人协商,争取将土地成本在250万元/亩的基础上,给予10%-20%的地价优惠,并能够给予项目建设用地的分期获取和土地价款的分期支付。

3) 项目开发

该项目开发如能实现土地分期获取和价款分期支付,建议采用分期开发的方式,降低初期土地成本的支出,通过分期开发来滚动利用资金,以缓解项目初期的资金投入压力,降低项目的财务成本支出。

二 项目投资背景

1. 县城简介

肥西县位于合肥市西南,是中国百强县,中部十强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县域下辖10个镇、4个乡,其中上派镇为县政府所在地,县域总人口88.9万。

肥西县定位为合肥市域次中心城市,西南组团的中心、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合肥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政务文化新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滨湖新城连为一体。县城交通便利,金寨路直达合肥市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17公里路程,新建的新桥机场就坐落在肥西高刘镇。

2. 县城规划

近期(2015年)城市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人口为47万,人均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远期(2030年)城市用地规模81平方公里,人口为78万,人均建设用地104平方米。 规划城市空间呈“一心、一轴、两翼”格局,其中“一心”为县城城区,“一轴”以金寨路为主轴,两侧发展,“两翼”为老城区向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拓展,西北建设新型工业示范园,西南积极与经开区合作,打造区县合作区。

从规划上看,项目建设用地位于“一心”、“一轴”两个规划区域内,受合肥城市西南

拓展辐射,未来区位优势较好。

3. 经济运行

(注:肥西县2012年相关经济统计数据尚未出具,以下参考数据为2011年。)

201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全年财政总收入41.85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088元,增长16.9%。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64元,增长19.3%。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8221元,比上年净增7693元。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肥西经济实力明显优于同级的肥东,整体消费能力较强,是合肥西南各县市进去合肥市的第一站。

三 项目分析

1. 土地市场分析

肥西县近几年出让土地主要集中于金寨路两侧,2010年-2013年间县城中心上派镇共计成交了4宗商业建设用地,共计335.671亩。从成交价格来看,预计新推出县城中心,上派镇土地价格市场价约在350万元/亩。 从近几年的土地供应情况看,县城城区范围内可供出让的土地较少,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张。

项目参考土地出让信息表

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5.12方案
篇四:肥西县上派镇gdp

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5.12”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肥西县上派镇gdp。

为推动我校防震防灾体系建设,检验我校防震防灾应急预案,提高防震防灾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重点开展全校学生人员疏散和应急疏散的组织指挥演练。通过试鸣与演练,使广大师生了解防空警报信号规定,警钟长鸣,熟知紧急避险的疏散程序和路线,提高避险反应能力。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应急演练指挥部,负责全校各班级应急演练的组织指挥,并确保演练安全。 指 挥 长:汪 剑

副指挥长:陈 超、唐兆胜、黄 若

成 员:张世秀、张 燕、张永胜、万彩云、姜世林、余平 现场指挥:陈 超

安全员总调度:张世秀、姜世林

重点部位负责人:教学A楼西边一楼楼道口—张世秀;教学B楼东边一楼楼道口—张永胜;教学B楼西边一楼楼道口—张燕。 三、演练实施:

(一)演练时间、地点及单位:

1、演练时间:2015年5月12日上午9:00至9:30 2、演练地点:校园内 3、演练单位:全校各班级

(二)演练内容: 1、试鸣警报: (1)发放预先警报; (2)发放防震警报; (3)发放解除警报。肥西县上派镇gdp。

2、组织疏散:按照疏散方案各班组织学生疏散出教学楼,到达操场指定位置。 (三)演练程序:

1、演练准备:8:50指挥部各成员到达指定位置。 2、先期处置:

9:00指挥部下达命令:启动应急预案三级响应,鸣放预先警报信号。

预先警报信号规定是: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发放预先警报信号时,各班级立即按照疏散方案,做好紧急疏散准备。 3、应急向应:

9:05指挥部下达命令:发放警报,各班组织应急疏散。 警报规定是: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途中引导员到位。

校内广播:老师们、同学们请注意,现在是防震减灾演练,请大家在引导员引导下,迅速离开教室,迅速疏散至学校操场。

学生在引导员的指挥下,迅速从教室撤出,迅速疏散至学校操场。 按楼层和班级离楼梯口的顺序疏散;每班班主任在教室组织疏散,配班老师协助疏散;在学校教学AB楼各楼层拐弯处设1名安全员,一楼梯口重要位置处设2名安全员,防止学生疏散时踩踏挤推等意外情况发生;其他教师在现场保障,保证疏散行动安全。

4、应急结束:9:15指挥部下达命令—警报解除,发放解除警报信号。解除警报信号规定:连续鸣3分钟。

9:20演练结束,全体参演人员集合,现场指挥向指挥长报告学生疏散情况,领导讲话。 5、疏散顺序与线路:

听到信号后,班主任和老师不要慌乱,立即组织、指挥学生有序疏散。原则上按楼层由下到上就近依次撤离,上一层比下一层撒退速度稍慢,防止下楼梯口、转弯拐角处发生拥挤、踩踏。

警报发出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立即打开教室前门,靠后门同学迅速打开教室后门。前几排同学从前门,后几排同学从后门,同时向教室外疏散,成两队下楼。靠近楼道的班级最先疏散,中间班级次之,最远的班级最后疏散。楼道安全员一定要协助疏散,监控疏散速度。 6、疏散路线

一(1)、 一(2)、 二(1)、二(2)、三(1)、三(2)、四(1)、四(2)、五(1)、五(2)从教学A楼西楼道口出行至指定位置。 一(5)、一(6)、二(5)、二(6)、三(5)、三(6)、四(5)、四(6)、五(5)、五(6)、六(1)、六(2)从教学B楼西楼道口出行至指定位置,由班主任和搭班教师负责安全。

一(3)、一(4)、二(3)、二(4)、三(3)、三(4)、四(3)、四(4)、五(3)、五(4)、六(3)从教学B楼东楼道口下至一楼,经教学A楼与教学B楼间的通道口行至指定位位置。 (1)、各班疏散教师分工:

一(1):李春秀 孙鹏飞 一(2):周本会 缪本能 一(3):鹿建梅 徐 林 一(4):曹 斌 李茜茜 一(5):苏先菊 陈 才 二(1):解晓莉 侯 松 二(3):徐小艳 卫 浩 二(5): 刘吉文 涂成敏 三(1):王前梅 倪学勤 三(3):解冬梅 孟卫霞 三(5):王 华 左 勇 四(1):宣守明 刘 云 四(3):秦桂芝 余德宗 四(5):刘玉香 董海峰 五(1):刘宏斌 汪家安 五(3):刘 珩 刘振生 五(5):费维华 孙宏铸 六(1):曾义芝 余 平 六(3):王 昊 江 红 (2)、各楼层安全引导员

教学A楼楼道一楼安全负责人:朱静教学A楼楼道二楼安全负责人:张勤教学A楼楼道三楼安全负责人:周宗云教学A楼楼道四楼安全负责人:张德应教学A楼楼道五楼安全负责人:赵玉莹一(6):陈晓寒二(2):王开春二(4): 二(6):王三(2):余东坡三(4):唐向东三(6):刘亚奇四(2):姜世林四(4):孙世翠四(6):董德华五(2):王五(4):张荣华五(6):王丰响六(2):魏长艳

鹿建飞 敏 琼 孟祥鹏 沈瑞芹 解 静 钟 娟 陈昌莹 王尚兵 谢 鹏 张俊田 赵 鹏 赵院生 罗维通 朱圣海 万彩云 葛红菊

教学B楼西楼道一楼安全负责人:王耀华 教学B楼西楼道二楼安全负责人:张广舜 教学B楼西楼道三楼安全负责人:左建华 教学B楼西楼道四楼安全负责人:张家友 教学B楼东楼道一楼安全负责人:方程玲 教学B楼东楼道二楼安全负责人:刘安川 教学B楼东楼道三楼安全负责人:方兵 教学B楼东楼道四楼安全负责人:赵亮 教学B楼东楼道五楼安全负责人:沈先宏

7、集合位置:全体师生下楼疏散后在操场集合,按大课间队形排列。 四、职责任务:

校长室:负责审查演练方案,落实分解任务。负责演练现场安全检查和演练指挥协调以及效果评价。

总务处:负责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实施和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意外救护保障。

教导处:负责各班级演练的指导、协调和音响、摄像,宣传报道工作。 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本方案,了解目的、意义、方法,具体组织本班疏散演练实施,并进行安全教育。

配班教师:按照学校安排做好各自岗位工作,协助疏散演练。 楼层安全员(授课老师):在楼道等关键部位监督、维持疏散秩序,严防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 五、具体要求:

1、各部门各班级要明确意义、认真准备、抓好宣传教育,确保安全;信号发出时,一定要保持安静,不慌乱,不传谣,不喊叫,不推挤。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1837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