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马列经典段落

心得体会 时间:2020-08-03

【www.myl5520.com--心得体会】

学习马列经典心得与体会
篇一:马列经典段落

学习马列经典心得与体会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让我慢慢地了

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而应通过系统的学习,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本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一: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

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

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

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

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

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

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

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马列经典段落。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

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 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倡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著作。这是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原著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定条件下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不能认真学习原著,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也就难以深刻理解和真正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

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应当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刻苦读书,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列经典
篇二:马列经典段落

今天,我们倡导读一点马列经典,并不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照着这些单子去读。邓小平精辟地提出过读马列的原则:读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说的是要读经典;管用,说的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要有针对性,学以致用。比如,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要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要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学习唯物史观,要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读《共产党宣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读《哥达纲领批判》;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要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做妇女工作的,要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做青年工作的,要读《青年团的任务》,等等。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提示,实际上,上述每一部经典的当代价值都不限于某一项工作、某一个领域,而是从事各项工作的领导干部都应该读一读的共同经典。比如《资本论》既是经济学,也是哲学和逻辑学。

近年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李长春、刘云山同志主持下,2009年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和《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出版问世。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两套书“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权威性教材。”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要求。

现在有很多领导干部读书很少,更不用说读马列经典了。这种状况,与我们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称号不相适应,与我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份不相适应。相反,最近有人看到法国总统萨科齐在翻看马克思的著作。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批判资本主义的《资本论》在资本主义世界走红,成为畅销书,人们想起了这位伟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揭示,禁不住要重新研读它。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马克思专为我们写的书我们反倒不读,说得过去吗?马列经典段落。

当然,马列经典,有些学术性、专业性很强,加上历史年代久远,需要背景知识,初次接触,有些同志不一定都能读得懂。这就需要知难而进,需要坚忍不拔。正因为难,才需要读;难点攻克了,理论素养就提高了;一遍一遍地反复读,理论水平就上去了。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马克思针对阅读《资本论》的困难时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读马列经典,就要有这种登山精神。据毛泽东自己说,《共产党宣言》他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就翻阅,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他就多次翻阅。毛泽东的体会是: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
篇三:马列经典段落

马列经典段落。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及相关专题的学习,使自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学习原著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也是一段启迪心智的过程,通过导读与研读,思考与交流,自己感觉始终处于一种迷惑与理解的轮回之中,而回首初读原著时的情景,不禁又发觉自己的认识之路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作为一名党课的学员,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社会及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笔者以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变迁,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人民群众的

伟大实践正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全面掌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原著重点文本段落
篇四:马列经典段落

重点文本段落(1):

“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

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文本段落(1)解读:

? 明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立场,即哲学上的“自我意识”立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哲学借这种自我意识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神给世界规定了秩序和规则,而人的自我意识可以打破命运的束缚。正象盗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一样, 伊壁鸿鲁把人的自我意识还给了人, 把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还给了大众, 让人们认识到只有自己的自我意识才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真正主宰。马克思明确的哲学立场是自我意识的立场,但同时他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又抱有深深的警惕。 重点文本段落(2):

“在我看来,如果说那些较早的体系对于希腊哲学的内容较为重要、较有意义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体系,主要是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这一组学派则对希腊哲学的主观形式,对其性质较为重要、较有意义。然而正是这种主观形式,即这些哲学体系的精神承担者,由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规定,直到现在几乎完全被遗忘”

马列经典段落。

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希腊晚期自我意识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 不是希腊哲学的衰落和倒退, 而是希腊哲学的重大发展。古希腊晚期三派哲学要求人们在普遍的压抑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作不受外部命运支配的自由人。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哲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提供了诠释古希腊社会及其思想的真正钥匙,。他把伊壁鸠鲁“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

重点文本段落(3):

“两位哲学家讲授的是同一门科学,并且采用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多么不合逻辑啊!——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用,还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

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

(1)前者对知识的真理性采取一种怀疑论的、不确定的观点;而后者则对事物采取独断的态度。(2)前者不满足于哲学,并投入实证知识的怀抱;而后者则认为这种科学丝毫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因而被称为“科学的敌人”。(3)前者把必然性理解为现实性的反思形式,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而后者则把必然性和对神的迷信等同视之,坚执抽象的可能性和我们的任意性。马克思认为,在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这种对立中还隐藏着更深的矛盾:前者作为怀疑论者和经验论者,却从必然性的观点出发,力求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与之相反,后者作为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却到处只看见偶然,并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些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

重点文本段落(4):

“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 解读:原子的运动首先是直线降落,它意味着原子是质料,是纯粹的物质性存在。偏离直线的运动意味着原子又是纯粹的形式。形式是对质料的否定,在古希腊类似于灵魂的东西。由于伊壁鸠鲁通过偏斜运动设定了原子的纯粹形式,所以他实质地表述了这样一种哲学原则,即抽象的个体性之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直线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意味着原子是在命运的束缚之中,而偏斜打破了这种束缚和受动性,代表了原子真正的灵魂。马克思给予伊壁鸠鲁以极高的评价:由于他阐释了能动的原则并代表着一种自由的无神论,因而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

黑格尔

重点文本段落(1):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解读:费尔巴哈完成了对黑格尔的总体的批判。马克思试图站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区别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立场。——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的立场(世俗基础)对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批判——人就是人的社会,国家。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深化,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其基础是世俗基础本身,所以对宗教的批判是对世俗基础的批判。

重点文本段落(2):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

宗教是德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青年黑格尔派到费尔巴哈都是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宗教的。但他们对宗教的批判, 无一例外都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拿费尔巴哈来说, 他认为, 人创造了宗教, 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的本质, 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感情。因此, 费尔巴哈主张, 要从崇拜上帝的宗教那里解放出来, 只有靠发扬人的本质的情爱的宗教。由此可见, 费尔巴哈因为没有能找到产生宗教的真正的根源, 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彻底地批判宗教。与费尔巴哈相反, 马克思虽宗教产生的根源不应当从人的类本质中去寻找, 而应该到社会现实中去寻找。所以, 必须把反宗教与反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结合起来, 必须把对“ 天国的批判” “ 变成对尘的世批判” 。

重点文本段落(3):

“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 —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

在马克思看来 这是因为德国的社会制度低于历史水平。德国的制度是封建制度, 而当时的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进入了否定资本主义制度阶段。德国在历史上虽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阶段, 但却是本世纪思想上和哲学上的同时代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 就是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同时也“ 表现了现代国家 ( 指资本主义国家一一引者) 的未完成, 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 所以, 马克思指出. 我们不能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去批判德国的封建制度, 不然就“ 要犯时代错误” , 也不能象“ 法的历史学派” 那样, 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 去批刊资本主义制度, 而必须站在“ 人的解放” 的立场, 即共产主义立场上, 把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同对现存制度的批判结台起来。

重点文本段落(4):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重点文本段落(4)解读:

这一论断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理论斗争或者思想斗争只能暴露问题, 但不能解决问题。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是无法直接摧毁物质的现实世界的, 它必须要诉诸于

某种物质的力量。其二、观念只能是人的观念, 因此理论要变为一种物质的力量, 只能让它成为群众的观念, 而要为群众接受的理论, 必须是能说服人的理论。 其三、对于社会学说来讲, 所谓彻底, 就是要抓住人这个根本。所谓人的根本就是人的解放。一种理论或学说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的解放指明方向, 它就能被人们所接受, 并变为变为一种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重点文本段落(5):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 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 就不能成为现实, 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 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解读: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内在联系。这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 才能在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作用, 而无产阶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析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 才能实现破坏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重点文本段落(1):

“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重点文本段落(1)解读: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经济学所表述的并非劳动的规律,而是异化劳动的规律。在私有制下,劳动必然是异化劳动。第一,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本应占有的劳动产品却成为异己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出的产品被资本家所控制变为资本,反过来成为奴役劳动者自身的对象了。第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不是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而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的劳动是属于别人的。甚至在劳动过程中他本人也不属于自己。 第三,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必然是社会的存在物,也就是类存在物,因为人类的生产必然是一个相互合作的社会生产。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物质基础,而劳动的产品则是人的“类本质”的结果。但是“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从而使劳动者仅把生产活动这种累的生活看做谋生的手段,而丧失自觉劳动的兴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当人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的时候,其他人也与他相对立.

重点文本段落(2):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

马克思指责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在对生产进行分析时所依据的事实是私有制, 但却不想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的结论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和生产形式, 也就是说, 把异化了的劳动看成是劳动的天然的和必要的形式。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为私有制所作的辩护, 表明了它的寡廉鲜耻。对于国民经济学来说, 用劳动是产生财富的创造性成分的论断来维护人在客体世界面前的独立性, 才真的是对人的否定。国民经济学所颂扬的生产制度, 是一个把人非人化的制度。

重点文本段落(3):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

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对象性。这具体表现为: 人的对象性存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客体和结果的对象化存在,劳动实践活动本身的对象化特征。“对象性”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人的活动总是指向一个对象如自然界,人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使之变成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二,指对象化是一切劳动活动的结果,人所创造的事物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本身。所以,人通过对象性活动点,不仅创造外部对象而且创造自己。正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主体性、能动性得以发挥和实现,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不断地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然界也得到改造和提升。

重点文本段落(4):

“ 我们看到,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 ?”

重点文本段落(4)解读: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作用、自我肯定和发展。人的自我产生作为历史过程—这就是劳动的本质, 即, 实质上, 人是自己物化劳动的结果。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周围自然, 按自己的需要创造自然, 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象化。这个对象性的世界, 既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同时又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对外在自然界发生作用, 从而改变自己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看作自身的创造者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他与黑格尔的过高估价精神活动的观点划清了界线, 同时也与费尔巴哈把人看作仅仅是自然产物的观点划清了界线。

重点文本段落(5):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重点文本段落(5)解读:

在马克思看来, 私有财产作为人的对象或物质财富的东西, 无非是人和人的劳动的自我异化的表现, 因此它的本质主要不是体现在物的形态即产品的异化上, 而是体现在主体方面即人的自我异化上, 只有抓住了这一本质、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 才能真正扬弃它的表现即作为物的私有财产。同时在马克思看来, 共产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 是人本身的解放, 人的主体本质、主体活动的解放。只有彻底扬弃了人的异化, 即彻底解放了人, 物才能真正成为人的物。

所谓“ 积极的扬弃” , 首先是指对旧的消所谓“ 积极的扬弃” , 首先是指对旧的消极的东西的根本否定和改造, 是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根本变革, 是使人从以往那种剥削人、奴役人、歪曲人的非人性的社会制度中彻底解放出来, 因而是革命的前进的运动。 ? 因此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不单是物的扬弃, 而且是对异化了的人本身的异化性质的扬弃, 不仅是占有物、占有对象, 而且是为了人的解放即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但在私有财产下, 异化劳动却使人失去了自己从事劳动和各种活动的材料和对象, 从而也就失去了进行感性活动即生产、生活和感 性意识的源泉, 失去了获得自己感性本质的源泉, 以至使人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人的一切活动和享受都被限制占用和享乐的范围之内。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 也就是说, 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 。意味着一切

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重点文本段落(6):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重点文本段落(6)解读:

马克思首先承认黑格尔的伟大功绩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得出的结论: 人是用他的劳动创造了自身。当黑格尔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时候, 他也就站到了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但是, 在这个问题上他和现代国民经济学家一样, 犯有同样的错误, 因为他同样只是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的积极方面, 而没有看到异化劳动形式中劳动的消极方面。这个方面被黑格尔用人的活动的精神力量扬弃了; 由于人的活动的精神力量, 由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 人不能被异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重点文本段落(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a?a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a?a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重点文本段落(1)解读: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人和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指出它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费尔巴哈认为现实事物都是作为人的感性对象而存在的,所以?°就是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感觉的存在?±。但是,马克思尖锐地揭示了这种观点的另一面:它没有看到客观世界是人的?°实践?±这种?°感性活动?±的对象,即?°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费尔巴哈强调人属于自然界,却没有看到人也作为主体能动地改变自然界。?°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ˉ,而不是??感性活动?ˉ?±。 重点文本段落(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

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跳出了主观认识的圈子,针对着费尔巴哈以及从前的一切真理标准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个问题在理论的或主观思维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人们应该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思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这同时也就是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能够证明自己的思维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身的真理性认识,它的对象就在“此岸”,没有不可知的“彼岸” 。

重点文本段落(3):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1648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