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活动总结 时间:2020-06-05

【www.myl5520.com--活动总结】

中医跟师心得
篇一: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范伏元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 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 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背痛、肌腱端炎和不 对称外周大关节炎为临床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 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我国的患 病率约为 0.3%,男女患病比例为 2~3∶1,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根治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古人又称之为“历节”、“龟背风”、“竹节风”、“骨痹”、“肾痹”、 “腰尻痛”、“腰痛”等,近年名中医焦树德教授提出 了“大偻”之名,使本病的中医病名逐渐趋于统一, 使中医临床研究得以广泛开展、深入。

范伏元教授从事风湿病临床诊治30余载,精于医理,专于实践,治学严谨, 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颇有心得,我有幸跟师学习2年余,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范伏元主任医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及治疗披陈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曰: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 摇”;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即详细 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腰骶部僵硬、疼痛、脊柱 活动受限、驼背为主要临床特点。《素问》又云: “骨 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腰者肾之府,转摇 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 虚则腰痛,肾旺则骨健脊强。《难经·二十九难》云督 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 强而厥??贯脊属肾”。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背而 行于身后,与脊柱关系密切,督脉亏虚,则腰骶、脊 柱易受邪为病,由此可见,肾及督脉亏虚是强直性 脊柱炎发病的内因。《素问》指出: “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阳气者,开阖不得, 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说明风寒湿热等外邪为强直 性脊柱炎发病的外因。 综上所述,范老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为本虚标实 证,正如《医宗必读》云: “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肾督亏虚、气血不足之人,或因饮食不节、冒雨涉 水、久坐湿地、起居失调,而致督脉受邪,肝肾受累, 痹阻经络,气血不通,邪气乘虚深入,留着于肌肉、 关节、脊柱、经络,而致腰背部僵硬疼痛,脊背弯曲 甚至强直。

2 辨证论治 《内经》云: “治病必求于本”, “知标本者万事万 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范老师指出:肾亏督虚、外 感风寒湿热邪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治疗应 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型辨证论治。

2.1 肾虚督寒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畏寒喜暖, 得热则舒,腰腿部酸软无力,腰部活动不利,甚则腰 背僵直或驼背,或见男子阴囊潮湿寒冷,女子白带 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除湿。方药:狗脊 15g、鹿角胶 3g、骨碎补 20g、独活 15g、羌活 10g、桂枝 12g、威灵 仙 15g、制附片 10g、续断 12g、防风 10g、川牛膝 12g、醋山甲 15g、熟地 15g、杜仲 15g、淫羊藿 15g、白 芍 12g、知母 10g。方中狗脊入督脉,强脊骨利关节; 鹿角胶入督脉,补肾强骨壮腰膝,共为君药。骨碎补可祛骨风,疗骨痿,治瘀补肾;熟地、淫羊藿、独活、 羌活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对成纤维细胞成骨 型标志物的影响而达到抑制成纤维细胞进一步向 成骨型的分化;桂枝辛温和营卫通经散寒;威灵仙 活血通络行痹;制附子补肾助阳、逐风寒湿,并治脊 强拘挛;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防风祛风胜湿, 善治脊痛项强;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骨痛;共为臣 药。佐以白芍和血脉、缓筋急;知母滋阴补肾,以防 桂枝、附子之燥热。醋山甲通经化瘀,引药直达病所 为使药。诸药相伍,使脊壮督强,风寒湿邪俱除,气 血充足,痹证得除。

2.2 肾虚湿热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

后减轻,身热不扬、 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粘腻或口干不欲饮,或见 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 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 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 治法:补肾强督,清热利湿。方药:黄柏 12g、苍术 12g、牛膝 12g、秦艽 15g、防己 15g、忍冬藤 15g、桑寄 生 15g、桑枝 12g、络石藤 15g、薏苡仁 30g、白蔻仁 9g、藿香 9g、萆薢 10g、泽泻 10g、醋山甲 15g。方中黄 柏味苦燥湿,性寒清热,与苍术相配增强清热除湿 之力;共为君药。牛膝补肝肾,祛风湿,引药下行;秦 艽、防己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止痹痛;忍冬藤味甘性 寒,既能清热又能祛风湿除痹;桑寄生补肾壮腰,强 健筋骨;桑枝祛风湿、利关节;络石藤祛风通络,凉 血消肿;共为臣药。佐以白蔻仁、藿香芳香化湿;薏 苡仁、萆薢、泽泻清热利水渗湿。醋山甲通经化瘀, 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补肾强督、清 热利湿之功。

2.3 肾虚痹阻证 症见:腰骶部、背部、臀部、髋部 疼痛,僵硬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甚则腰背 部僵硬,弯曲、活动不利,舌质暗淡或淡红、苔薄白, 脉沉或细弱。治法:益肾活血,通络除痹。方药:独活 寄生汤加减。组成:独活 15g、寄生 15g、杜仲 12g、川 断 12g、牛膝 12g、防风 9g、秦艽 12g、细辛 3g、肉桂 6g、川芎 9g、当归 9g、白芍 9g、熟地 12g、木瓜 15g、 茯 苓 12g、甘草 9g。方中独活辛苦微温,长于祛下焦风 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 均为臣药。佐以寄生、杜仲、川断、熟地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牛膝活血祛瘀通络,又可以引诸药下行;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之意;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既能温散风湿, 又能补阴津,使筋有所养。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 助正气,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诸药相伍,使风 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健,腰痛得以缓解。 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现代研 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明显 改善微循环以及调节免疫功能。范伏元教授运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收效显著。

3 运法求变

3.1 注重关节功能锻炼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易累及胸椎、腰椎、颈椎、髋部等中轴关节,严重者可致 脊柱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因此, 配合关节的功能锻炼是十分重要的。范老师在临证时 常指导患者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可选择游泳、散步、 太极拳等运动,并进行坐位、站立、髋(分腿,后伸、 膝-胸运动)、颈椎等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防止脊柱畸形。

3.2 中衷参西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诸多 方法,一些轻症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通过单纯中 药治疗病情即可缓解,但对于一些急剧进展型强直 性脊柱炎患者,单纯中药治疗并不能控制病情的发 展,故范老师“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将中医 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在西医西药规范诊治 的基础上,予中药改善症状,或治疗兼证,针对病程 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问题适时参与、有机 配合,共同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而不拘 泥于一法。

4 典型案例 王某,男,25 岁,汉族,职员,未婚,于 2015 年 1月 20 日以“腰背部僵硬疼痛间作 3 年加重 1 月”就 诊。患者自诉 3 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部僵 硬疼痛,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未重视,此后症情 时有反复,曾在私人门诊就诊,考虑“腰椎间盘突出 症?”予中药口服及膏药外敷,症情时好时坏。近1月来,腰背部疼痛明显,伴双髋部疼痛不适,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起床困难,翻身困难,就诊于外院 风湿科,查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炎(II 级 改变),HLA-B27(+),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症情略好 转,但停药后反复,目前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诊, 症见:腰背部僵硬疼痛,伴双髋部疼痛不适,晨起明 显,活动后减轻,腰部活动不利,起床困难,翻身困 难,畏寒喜暖,得热则舒,腰膝酸软无力,阴囊潮湿寒

冷,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稀溏,舌暗红,苔白 厚,脉沉弦细。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治以补 肾强督,祛寒除湿。处方:狗脊 15g、鹿角胶 3g、骨碎 补 20g、独活 15g、羌活 10g、桂枝 12g、威灵仙 15g、 制附片 10g、续断 12g、防风 10g、川牛膝 12g、醋山甲 15g、熟地 15g、杜仲 15g、淫羊藿 15g、白芍 12g、知母 10g。水煎服 7 剂,每日 2 次。另外,继续服用塞来昔 布胶囊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2014 年 4 月 29 日再 次就诊,感腰背部僵硬疼痛减轻,畏寒乏力减轻,随 证加减治疗半年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双 髋部无疼痛,腰部活动正常,畏寒乏力明显改善。遂停药。

心得2

跟师临诊,俗称“抄方”,是年轻中医师成长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中医人才培养及学术传承的经典模式之一。我在门诊上常可看到很多学生随老中医出诊学习时,其兴致和精 力皆在老师的处方本身,老师每开出一张处方,学生们便如获至宝,记录者有之,拍照者有之,似乎如此便可掌握老中医的学术精华,达到抄方的目的。其实,抄方的意义远不在此, 老师的处方固然要抄,但重点在于通过抄方而学到辨证施治 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传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我跟师临诊抄方日久,自以为小有所得,现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1 跟师抄方是中医传承的捷径 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细致入微的临证思 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在审证上,有重视望诊而善于见微知著者,有详于脉诊而做到洞晓 五脏者;在用药上,有方小量薄讲究轻可去实者,有方大量宏 推崇重剂起沉疴者。这些都是医者临证多年智慧的结晶。而若想领悟其中之奥妙所在,非侍诊左右、耳濡目染不能体会。 通过跟师临诊抄方,直接观察老师的临证思路与用药规 律,无疑可以最直观、最便捷地体悟和掌握其临床经验与学 术特点。所以,在跟师抄方过程中通过亲身观摩、口传心授、 直觉领悟等途径来继承老师的中医药经验,是年轻中医师成才的捷径和必要环节。

2 走出低头 “抄方”的误区 我本科实习时在门诊跟老中医抄方,成天就是低着头 奋笔疾书,忙着往自己本子上把老师开的处方一字不落地记 录下来。但抄了一段时日后,便发现其实多数老师的处方或 源于经方,或源于《方剂学》等教材中,并无新奇特别之处,用 药也绝无“原配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甘蔗”之类炫奇之品。 有的老师尽管习惯自己组方,但用药也都平淡无奇,基本上是中药教材中的常用药,无需费神去抄去记。但就是这些平 常方、寻常药,经老师之手一用,却如同点石成金,有桴鼓相 应之妙。而当自己临证时,牢记在脑子里的那些方药,却常常 不知该何时用,怎么用?有时简单地据病处方,得到的效果却 常常难以令人满意。诚如药王孙思邈所言: “学医三年,谓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 坐地反思,我逐渐悟出跟师抄方的目的,其真谛本不 在于“方”,而在于如何“选方”、“用方”。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目不识证,即便胸中藏有千家名方,却也是毫无用武 之地。同时,“抄方”的目的还在于“识方”、“懂方”,通过抄方 进而明确方剂的功用主治。古人讲“用药如用兵”,其实用方似“布阵”,只有明了阵式的架构,才可准确出击,收获效验。 因此,跟师临诊时,不应一味低头“抄方”,而应常常抬头“看方”,看如何辨证选方,看如何据证调方,看如何活用成方

3 跟师抄方 “抄”什么? 跟师临诊抄方,不应一味纠结于处方本身,而应视抄方为系统的学习过程。老中医临诊的思路,辨证的技巧,识病的规律,以及处方、用药特点,无不闪耀着医者智慧的火花,足以使后学者受用不尽。具体来讲,我认为跟师抄方有以下4 个

方面需要着重注意。

3.1 学习辨证技巧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辨证为紧要。名老中医经过长年临证体悟,于辨证自有独到见解。跟师抄方时,应用心观察老师望、闻、问、切,细细品读,抓住辨证线索, 学习辨证技巧。如对于失眠一症,临床四诊不仅要重视其病 史的长短,关注其相伴随的症状,即便失眠本身,也要详细辨析,以求见微知著。如失眠不易入睡者,多为阳不入阴之故,病在阳分;寐后易醒者,则多系阴不敛阳所致,病在阴分。而 寐后兼多梦者,多夹有实邪;寐浅易惊者,多兼精血不足。再如同为外感热病,有的医家喜欢使用六经辨证,有的则擅取 卫气营血辨证,还有的长于三焦辨证,但临床均可辨证识机, 直指病窠。总之,学习掌握老师的辨证技巧既需要详观察、细 揣摩、勤总结,更需要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与经验的积累。

3.2 体会病机规律 名老中医论治疾病的思路,蕴含于病机 推导之中。临诊抄方,应着重思考老师立法的依据,明晰疾病的病因、病程、传变及预后,把握疾病的病理因素,从而推导 病机,总结规律,以便日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对于恶性 肿瘤的诊治,有人认为肿瘤系在正气亏虚、脏腑失调的基础上,外邪与机体内部的病理产物如痰、瘀等互结,导致癌症的 发生,肿瘤的本质为痰凝、瘀结或痰热瘀互结,治宜“扶正御邪”;有人则提出癌毒是贯穿恶性肿瘤始终的核心病机,将其定义为已经形成和不断新生的癌细胞或以癌细胞为主体形 成的积块,主张“祛邪安正”。其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交争的发病观是中医对发病机制的基本认识,扶正 祛邪也是诊治的优势所在。在肿瘤预防上(预防产生或术后 防复发),扶正御邪无疑是一种积极诊疗思路,而当癌毒炽张、 耗伤机体正气之时,祛邪安正则成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手 段,待肿瘤后期,癌毒无制、正气衰微,扶正御邪又成为一种 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无奈之选。因此,通过学习老师的诊治思路,可以不断深化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其病机规律。

3.3 熟悉方药特性 方药的价值,在于临床的合理运用和疗效观察。名老中医临证时的遣方用药,在诊疗的全过程中尤其精彩,也是很多同学抄方时最感兴趣之处。学习老师对方 药的运用经验,掌握方药特长、组方原则、药物用量、煎煮特点等,可以不断增进对方药的理解,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如我临床跟师抄方时,发现老师将黄连温胆汤广泛用于抑郁症、胆囊炎、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多种疾患,逐渐体会出临床只要见到痰热(火)内蕴、气机不畅之证,皆可放胆用之。但老师在方中黄连运用上,又有自身的体会,如用黄连清心安神,多用较小剂量;用其清胆泻热,则多 用中等剂量;用其清热燥湿降糖,则用多用较大剂量。

3.4 总结学术特点 名老中医的学术特点,并非皆由其亲口 字字传授而来,实际上多是其门人通过跟师抄方、医案整理等临诊工作,不断挖掘、归纳总结得出。因此,跟师临诊抄方 之余,学生不仅要学习老师的四诊特色、辨证技巧和方药运用,还要学会从宏观上有意识地分析归纳各种临证资料,且不断积累,逐渐管窥老师的学术特点乃至学术思想,从更高 的层次上把握其学术精髓。

4 跟师抄方的注意事项 跟师抄方,作为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的实现手段之一,意味着抄

方者在抄方的前前后后应有所注重,我结合自身的 经历,认为跟师抄方需注意以下3点。

4.1 准备工作 跟师抄方,首要在于端正学习态度。抄方,应本着学习收获的态度,而不应流于形式或是完成任务。抄方前对老师的基本学术观点可做好一定程度的了解,以避免临 证时无法共鸣、无所适从。除此之外,准备工作尚包括准备好 一本专用的抄方本,随身带本方剂、中药的歌诀或口诀书,先 于老师到达诊室,打扫干净诊室的卫生环境等。

4.2 做到“三到” 跟师抄方的过程中,需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所谓眼到,指抄方时注重观察,观察患者的疾 病相关症状和体征,观察老师诊疗时的顺序和重点,观察老 师临诊时的态度和风采;所谓手到,指抄方时注重行动,临诊 时的切诊及查体自然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是必不可少,患者的病史需详实记录,老师的言语教诲和点拨尤应着重记录;所谓心到,指抄方时注重思考,思考乃是跟师抄方以提高中医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老师的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等均应多疑 问、反复思考,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4.3 温习总结 跟师抄方,绝非门诊上的了了片刻。门诊之余,抽出时间温习抄方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中医医案,需知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 及思维活动。如此抄方才是踏实认真,获益良多。

跟师心得
篇二: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一:

一、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

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二、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

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

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二:

一、学中医必须对中医充满自信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

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但凡学医之人,每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方和时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读书和临床?如何处理好经典的学习?如何遣方用药丝丝入扣?如何处理好西医学和中医学的关系?如何学好中医诸如此类

的问题。相信困扰过很多人,其实有的时候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象过河的小马一样,试了才会知道,通过一段时间的领会,可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但好的老师的指点也很重要。这些问题老师一个也没有正面回答,但从他的临床中,看到了他的侧重:兹举几个例子:某女,26岁,自觉汗出多,有间断性,以前额、腋窝、足心、胁部居多,舍略润,脉我没把到,老师说:局部汗出可以考虑伤寒论中但头汗出来治疗,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不变。时候我查伤寒论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条文中确实有,但头汗出,另外除额头外,其余汗出多的部位皆为少阳经,并且间断汗出,类似于往来性质的,故用之有效。

另:一男子,47岁,慢性支气管炎10年,证见咳喘,苔黄黑,舌略红,其他无异常,老师有小青龙汤加石膏25克,桑白皮15,地骨皮15,黄芩12,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类似肺热,为何以小青龙为主方?求高人指教?老师没说。

有的时候感觉辩证也不是太难,一男子,26岁,自觉咽中异物感,中西医治疗无效,舍略胖,有齿痕,苔白略黄,自诉足跟痛,我摸脉象类似细脉,老师用肾气丸和半夏厚朴汤加减。

一女,19岁,自诉低血压,老师只把脉,未看舌,两分钟后,老师说:低血压多半是气虚,而这个是湿热。方用白虎桂枝汤合麻杏苡甘汤,我们惊讶,诊毕我看病人舌头,果然黄腻而腐。我摸她脉,感觉是一个濡数脉,原来脉也这么重要!

这是我亲眼所见,但有些也不太赞同老师的治法,但老师在门诊上不讲,所以很多问题还是不懂,让我们一起努力,希望中医吧里多一些中医学子的声音,怪病奇病固然奇崛,小病凡病未必不值得一看,希望多一些常见病的医案,毕竟还是常见病遇见得多。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
篇三: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跟 师 心 得

--妇科闭经医案分析

非常有幸得到了一次参加省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全科医师转

岗培训,并来到了湖南省直中医院参加临床实习。本人先后到儿科、心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针灸科、妇科、急诊科、内分泌科进行学习。在近10个月的学习当中我感受颇深,受益非浅。

在妇科我从师副主任医师刘春香老师二个月,跟随她到住院部

和专家门诊,颇有心得。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当中深感刘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高,能贯穿中西医理论、结合临床,准确应用检查手段,能很准确的诊断疾病,对症下药,科学用药,想患者所想使患者能用最少的钱治好疾病。深深的体会到刘老师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专业的技能、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在妇科门诊时,每天门诊量很多,有时可以达到100多人次。每天上午刘老师早早的就到了诊室整理好自己的诊具营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并且上班不喝太多的水免得耽误患者就诊的时间。每天下班的时间到了她还是会认真的处理好患者的各种情况才下班,经常会要延迟半个多小时。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刘老师的高尚的医德医风。

记得是在2014年3月12日快要临近下班了,来了一位患者,

主诉:清宫术后闭经8个月。仔细询问病情,患者自然流产4次并清宫4次,最后一次清宫术后一直没有来月经,同时伴有周期性的腰酸下坠感和小腹胀痛,曾先后在多个地方服用中药,一直无效。伴有大便秘结、舌质黯淡、脉沉涩有力。妇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畅,内有中量黄色粘稠带下、宫颈未见异常。彩超提示子宫内膜为4mm。刘老师分析了病情:患者多次流产损伤了胞脉及肾精,又加上多次清宫伤及血海,致使气逆阻隔胞脉,而出现了腰酸下坠,小腹胀痛,带下粘稠,脉络不畅之证。考虑治疗采取活血通络、理气调经。

诊断: 闭经

治法: 行气散瘀,活血通经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药方: 理血通经汤加减 10剂

吴茱萸6克 赤芍12克 三菱6克 莪术6克 红花10克

桃仁10克 益母草15克 泽兰10克 水蛭3克 苏木5克

服药两周后复查白带正常,腹痛下坠感逐渐减轻。考虑到还没有来月经,子宫内膜尚未恢复在原方中去掉了水蛭、加入当归、党参、制首乌、女贞子、枸杞服用10剂后患者电话来报月经来了,告知不可过食寒凉、辛辣食物。患者感谢连连。

由此案可以得出以下心得:一、要熟练掌握综合诊疗技能,并灵活使用于临床。二、四诊应用的重要性,不能单依靠光电、仪器、机械、实验室等手段,望闻问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三、辩证的重要性,要把综合资料收集,理性分析才能给用药正确的指导。四、用药的遵从古方而又能临床加减,三因治宜,随证加减。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在省直中医院近一年的学习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本人将传承老

师们的高尚医德,科学的精神,耐心细致的态度,在以后的工作中为老百姓的健康更好的保驾护航。

全科医生:游颖

2014年12月21日

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跟师心得1、2
篇四:中医妇科跟师心得

第X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月心得

1

2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月心得

3

4

5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903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