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左右谁为尊

礼仪 时间:2020-05-23

【www.myl5520.com--礼仪】

左右何为尊?
篇一:左右谁为尊

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元史·百官志》载:“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蒙古人尚右,故丞相中以右丞相为尊。据《元史·仁宗纪三》载,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仁宗任命合散为右丞相,“合散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合散回回人,不厌人望’,遂恳辞;制以宣徽使伯答沙为中书右丞相,合散为左丞相”。这段记载,说明了右丞相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也证实了中书省之长只限于蒙人为之。

整理资料后结果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一般说来,喜庆活动左为贵,凶伤吊唁右为尊。

春秋战国秦汉晋一直是右为尊,隋唐之后左为尊。

民间活动中,以右为上,(从观察者看);从主座方论,则以主座左侧为上,贴门联,从门内向外上联在左侧,下联在右侧,而从贴对联者来说,上联应贴在右方,下联在左方才是对的,否则要闹笑活。举例:(从你的角度看)

桃 爆

符 竹

万 一

象 声

更 除

新 旧

中国历史中,尊左或尊右各朝不同,大体上而言,在朝仪官序方面,战国到秦汉是尊右的,魏晋以后又改为尊左,一直延到唐末,元尚左,明又尚右。另外乘车和居处又有不同,乘车一般是以左为尊;居处方面,按秦代的户口编制,闾左为贫民,闾右为豪族。

至於左迁意指降级,则是因为中国人传统的婉曲—名称上以左为尊、迁表升级,但实际上却是下放。也就是说,虽然要降你的官,但在言词上则是说要升你的官。

有一句成语“无出其右”,词典中解释是这样的:出:超出;右:上,古代把右边作为上位。没有人能胜过他(或他们)的。《汉书·田叔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延臣无能出其右者。”

中国古代是以左为大(上)。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中国古代男左女右,对应男尊女卑,相学上也是男看左手,女看右手,从这点看,应该是左为上(大)位。

而且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节目《百家讲坛》中中国人民大学的金教授说在中国(古代)左为上(大)位,右为下位。

而在西方国家则与中国相反。他说在中国古代一把手站在中间,二把手站在一把手的左边,三把手则站在右边。

拿来《三国演义》看到封面上的三位人物的排列次序分别是:刘备(大哥)站在中间,关羽(二哥)站在刘备左边(从我们看得角度是右边),张飞站在右边。这个排列次序正符合金教授所说,以左为尊。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成都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二:左右谁为尊

成都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A卷(共100分)

第|卷(选择题共27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拂晓(fú) 禀告(bǐng) 气冲斗牛(dǒu)

B.涟漪(yī) 呐喊(nà) 随声附和(huó)

C.胆怯(qiè) 逞能(chěng) 恪尽职守(kè)

D.嶙峋(lín) 发窘(jiǒng) 吹毛求疵(cī)

答案: B。【B项“随声附和”的“和”应读“hè”。】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敏感的人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刻制自己的敏感。

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答案:C。【A项,刻制-克制;B项,盛气临人-盛气凌人;D项,一幅-一副。】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答:B。【A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褒义。褒贬不当。B微不足道wēi bù zú dào: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正确。C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天伦之乐tiān lún zhī lè: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不用于师生之间。】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答:A【A扼腕叹息 è wǎn tàn xī: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用在这里是恰当的。B缺少主语,去掉“通过”。C“原因是……

造成的”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原因”。D“培养……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培养”改为“提高”。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 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答: D。【 “称”:相当;相符合。】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 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 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答: B。【A、其:①代词,代替仲永写得诗;②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B、介词,用。C、①副词,比;②介词,在。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代词,他。】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

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

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

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 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答:C。【C、“本文主要通过?才人?与?众人?的对比”错误。

第||卷(其他类型题,共79分)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把第|卷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分)

译文:

答:仲永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借来了书具给仲永。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2分)

译文:

答: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的两句)(2分)

①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答:①地利不如人和;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谁道人生无再少

(2)请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答: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

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0、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答案: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本文共5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段,举《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例子,并引出主题“位次的研究”。第二部分为③自然段,详细地论述了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得尊卑问题。第三部分为第④-⑤自然段,论述左、右谁为尊,谁为卑。理清脉络就会发现,答题点锁定在第三部分即④-⑤两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

11、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讲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③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再次点明文章中心,说明位次的研究。【从题干分析来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明确首段的作用: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b、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兴趣;c、引出说明对象;d、点明中心。尾段的作用:a、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b、点明文章中心。】

12、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答案:A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右“为尊。A项中的“左”为卑,“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问题。

B项中的“西东”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时局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这里不指具体方位,更不指位次。【本题属于文段知识运用题,只要紧扣原文段“位次的讲究”里“南北东西”和“左右”谁尊谁卑,就能解决。】左右谁为尊。

五、作文(60分)

13、“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是,挥手自兹去。该题目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留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材料告诉我们,“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这首送别诗,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

这道题目不难写,难的是写出得高分作文。写出得高分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意要新,切忌人云亦云。“挥手自兹去”,意思是挥手后从此地离开,因此本题的题眼就在于“挥手”和 “去”,“挥手”就是告别,“去”就是离开。写作的大方向就是“离别”。从“离开”、“分别”的角度立意,写分离和告别都是切题的。重要的是与谁离别,表达什么感情。绝大部分同学会写与初中生活的告别,与校园离别,你如果想作文脱颖而出,想得高分,就不能写这个,就要另辟蹊径。你可以写一个人,比如写与父母离别,与亲朋好友离别;可以写一个地方,比如写与故乡离别;可以写一段时光,比如写与少年时代离别;还可以写与孤独离别,与失败离别,过往的生活离别……至于表达的感情,除了惜别以外,你可以有一点豪迈,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送友人》这首诗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这也在暗示考生写作时可以考虑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内心的成长,生命的蜕变,都能在此题目下尽情抒写。

第二,选材要新,切忌陈词滥调。如果写记叙文,应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情感。可选择那些“新奇特”又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避开那些大家都熟悉的初中生活情景(如操场、花园、小径,刻苦学习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考前复习的烦躁、苦闷,想要逃离时的不舍、激动……)。而要选那些别人感到陌生,你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景,使之形成画面,传递感情。能否运用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事例与情节来表达思想就成了区分优秀作文与普通作文的重要标志。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应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古今中外的事实和理论论据进行说理。

第三,写法要新,切忌“老三段”。写记叙文,你要会编故事,来点倒叙插叙、以小见大、先扬后抑、对比衬托,最好写小小说;写议论文,你要会事例论证、比喻论证,来点排比、反问,最好写成议论性散文。

总之,看了材料,读了题目,你首先想到的,别人也可能想到,你就不能写。如果你想作文脱颖而出,得高分,你最好独辟蹊径。

左右谁为尊。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赏析:

锦江思:“思”即“想”,写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是宋代诗人李新回忆成都的诗,写出了锦江的秀丽与闲适。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沧浪:江河的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凝烟:浓密的雾气。这两句写景,在历史悠久的锦江岸边,春风吹绿柳枝,江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

得鱼且斫金丝鲙kuài,醉折桃花倚钓船。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斫zhuó鲙kuài:即切鲙,做生鱼片,把鱼切成一片一片的。用典。曹操做生鱼片很拿手,《曹操集》中有《鱼谱》专门介绍曹操做鱼的心得。《水浒传》中写宋江、张顺等在琵琶亭

成都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三:左右谁为尊

成都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A卷(共100分)

第|卷(选择题共27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拂晓(fú) 禀告(bǐng) 气冲斗牛(dǒu)

B.涟漪(y?) 呐喊(nà) 随声附和(huó)

C.胆怯(qiè) 逞能(chìng) 恪尽职守(kè)

D.嶙峋(lín) 发窘(jiǒng) 吹毛求疵(c?)

答案: B。【B项“随声附和”的“和”应读“hè”。】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敏感的人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刻制自己的敏感。

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答案:C。【A项,刻制-克制;B项,盛气临人-盛气凌人;D项,一幅-一副。】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答:B。【A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褒义。褒贬不当。B微不足道w?i bù zú dào: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正确。C叹为观止tàn wéi guan zhǐ: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天伦之乐tian lún zh? lè: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不用于师生之间。】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答:A【A扼腕叹息 è wǎn tàn x?: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用在这里是恰当的。B缺少主语,去掉“通过”。C“原因是……

造成的”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原因”。D“培养……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培养”改为“提高”。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 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答: D。【 “称”:相当;相符合。】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 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 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答: B。【A、其:①代词,代替仲永写得诗;②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B、介词,用。C、①副词,比;②介词,在。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代词,他。】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

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

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

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 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答:C。【C、“本文主要通过?才人?与?众人?的对比”错误。

第||卷(其他类型题,共79分)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把第|卷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分)

译文:

答:仲永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借来了书具给仲永。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2分)

译文:

答: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的两句)(2分)

①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答:①地利不如人和;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谁道人生无再少

(2)请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答: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

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0、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答案: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本文共5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段,举《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例子,并引出主题“位次的研究”。第二部分为③自然段,详细地论述了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得尊卑问题。第三部分为第④-⑤自然段,论述左、右谁为尊,谁为卑。理清脉络就会发现,答题点锁定在第三部分即④-⑤两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

11、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讲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③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再次点明文章中心,说明位次的研究。【从题干分析来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明确首段的作用: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b、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兴趣;c、引出说明对象;d、点明中心。尾段的作用:a、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b、点明文章中心。】

12、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答案:A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右“为尊。A项中的“左”为卑,“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706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