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自我介绍 时间:2020-04-05

【www.myl5520.com--自我介绍】

五年级上册校本教材
篇一: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第一课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词语解释】

① 山尖:山峰。

② 尽:在诗中为都的意思。

③ 占:在诗中为占其所有的意思。

④ 甜:在诗中为醇香的蜂蜜。

【作者介绍】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诗文解释】

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

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的虚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第二课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词语解释】

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这里指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 ):成垄成行。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6.护田:将:携带。绿:指水色。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排闼(tà):推门闯入。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8.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湖阴先生,姓名不详,是作者的朋友。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文解释】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

送来青翠的山色。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题在湖阴先生壁上的诗。湖阴先生,即杨德逢,自号湖阴先生,住在南京钟山,与王安石既是好友,又是邻居。这首诗,显然是王安石住钟山时写的。

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人的寄情山水的性情也体现其中,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熔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真是一箭双雕。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册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第三课 江南春

----杜牧

【词语解释】

1、啼:叫。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诗文解释】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千里莺啼①绿映红, 水村山郭②酒旗③风。 南朝④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校本教材(荆圪道学校)
篇二: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校本课本》

家乡的人文知识

荆 圪 道 学 校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目 录

一、全国文明村---荆圪道 〃〃〃〃〃〃〃〃〃〃〃〃〃〃〃〃〃〃〃〃〃〃〃〃〃〃〃〃〃1

二、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农业 〃〃〃〃〃〃〃〃〃〃〃〃〃〃〃〃〃〃〃〃〃〃〃 2

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三、万里荫城 铁府之都 〃〃〃〃〃〃〃〃〃〃〃〃〃〃〃〃〃〃〃〃〃〃〃〃〃〃〃〃〃〃〃〃2

四、上党名吃荫城猪汤 〃〃〃〃〃〃〃〃〃〃〃〃〃〃〃〃〃〃〃〃〃〃〃〃〃〃〃〃〃〃〃〃 4

五、德育基地 西陕惨案〃〃〃〃〃〃〃〃〃〃〃〃〃〃〃〃〃〃〃〃〃〃〃〃〃〃〃〃〃〃〃〃〃5

六、雄山“八景”〃〃〃〃〃〃〃〃〃〃〃〃〃〃〃〃〃〃〃〃〃〃〃〃〃〃〃〃〃〃〃〃〃〃〃〃〃〃〃6

七、异姓祭祖〃〃〃〃〃〃〃〃〃〃〃〃〃〃〃〃〃〃〃〃〃〃〃〃〃〃〃〃〃〃〃〃〃〃〃〃〃〃〃〃〃〃7

八、荆圪道学校校徽内涵〃〃〃〃〃〃〃〃〃〃〃〃〃〃〃〃〃〃〃〃〃〃〃〃〃〃〃〃〃〃〃〃8

全国文明村---荆圪道

山西省长治县荆圪道村位于上党盆地南缘长治县荫城镇,因地处天然山沟而得名。全村不足300户,1000余口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集体企业有洁思养殖有限公司。荆圪道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山西省和谐文明村、山西省卫生先进村、山西省生态文明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十佳魅力新农村、长治市红旗党支部、长治县先进集体等荣誉。

近年来,荆圪道村委在党支部书记赵国祥的带领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众志成城,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在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围绕产业兴村发展目标,投资8600余万元,以洁思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建设有规模达2万头猪的现代化养猪场、大型沼气站和生物有机肥料厂、高效智能蔬菜大棚和百座连栋绿色蔬菜日光大棚。

荆圪道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按照就地取势、依山傍山、因地制宜的建筑模式,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了村办小学,村委办公楼、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体育运动场、生活休闲广场;改造了通村公路,新打了吃水井,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解决了农村“上学难”、 “行路难”、 “吃水难”等问题,打造出一个现代化文明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现代建筑与山村特色相结合、公共设施与人居环境相和谐的独特魅力和韵味的山区新农村。与此同时,帮扶邻村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沼气。

满院关不住,绿满田畴花满坡。作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荆圪道村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呵护。展望未来,荆圪道村将围绕县委、县政府“四个发展”宏伟蓝图,立足长远,保持先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决心毫不动摇。美丽和谐的荆圪道村,勤劳善良的荆圪道人民,时刻欢迎您!荆圪道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持续发展的幸福新农村

在下一阶段,首先,计划继续扩大绿色养殖种植规模,在十二五期间新建温室大棚500个,注册品牌,实施打造荆圪道洁思企业产品品牌战略,实现果蔬产品从无公害到有机的转变。届时可实现收入4000万元。

二是开发耕地五百亩。现已完成150亩的开发整理,用于发展核桃经济林,并在林间再自然放养20万只山鸡,可实现收入2000万元。并把养殖场的发酵水引上浇灌,做好水利建设,确保旱涝保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利用规模效应,积极带动一定区域内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精细化、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创新管理,立足大农业发展思路,跳出县域发展界限,实现农业不断提效,农民持续增收。

可持续发展的荆圪道,明天会更美好!

--1--

发展循环经济 开发绿色农业

荆圪道村位于长治县东南山区,与壶关县,陵川县毗邻。全村280户,900口人,耕地面积621亩,地域面积1.1平方公里。近年来,荆圪道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抓住近年来煤炭市场走高的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2010年全村总产值达到4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上元。 为了实现由地下资源开采到地面产业开发的转变,进一步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农业,达到养殖规模化、产业生态化、产品无害化,2005年经村委会多方考察,注册成立了洁思养殖有限公司。公司总投资2212万元,占地面积80亩,现有员工80名,其中生产技术人员6名。我们在筹建猪场时特聘山西省农业大学专家进行了科学设计,建设有现代化万头养殖场一座,种猪测定站、饲料加工厂及配套沼气站、日光温室大棚。年可生产二元种猪3000头,优质瘦肉型商品猪20000头,年产沼气25.9万立方米。猪场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养猪业先进管理模式,建设有门窗封闭式、空气净化排放式猪舍,采用床上产仔、网上育仔、自由采食、自动饮水,粪便自然排放,回用生产沼气,分点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等先进生产工艺流程。猪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微机全程监控、人畜分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和种猪售后服务,已达到规范化养殖要求。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对猪粪尿进行回用生产沼气,采用干清粪工艺,先由人工收集大部分固体粪便进入集肥池,分离后转入混全型沼气池加温发酵,对猪场的污水进行厌氧处理,日生产沼

3气600M,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水、脱杂净化后进入贮气柜,实行集中罐装,

供应村民炊用,沼液进入蓄液池贮存供日光温室大棚使用,沼渣压缩后装袋回用农田。

我们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了养殖废物的循环利用,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解决了资源紧缺的问题。

我们今后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四个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的养殖规模、规范养殖业健康发展,力争年内出栏二元种猪3000头,优质商品猪20000头,与此同时发展一座占地30亩的集种植、养殖观赏为一体的绿色蔬菜大棚;继续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条,加工生产绿色有机肥20000吨;开发复垦土地600亩;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坚持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促进村民增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有新突破,促进工业发展,在推进以工补农、以工哺农上有新突破。

万里荫城 铁府之都

荫城镇地处长治县东南边缘的雄山脚下,距古县城(长治市)三十公里,离新县城(韩店)不足其距市的一半,与壶关、陵川、高平接壤。

古老的荫城镇,远在春秋时期,就是上党名城。长平之战中,韩国太守冯亭,以十七城献赵,就包括它在内。然而“万里荫城”的美称,主要赖于它的铁业生 --2--

产。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一三年的春秋时期,荫城的人民就开始了简易的铁货制作。《长治县志》记载:“汉朝在上党设有铁管,荫城住有铁商。”一九七八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壶关(今长治)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一把铁剑,它说明了荫城镇制铁业自汉朝就进入了《国语〃齐语》中所说的“美金(铜)用来制造武器,恶金(铁)用来制作农具”的时代。

唐代,潞州一带由于铁业生产不断发展,铁货交易也频繁起来。据《晋商鬼 略》记载:“从谏还治潞……,征商人又熬盐货铜铁,收缗十万。”表明当时潞州已是一个包括铁货在内的集散地了。而荫城在潞州的铁业生产中又占有相当的比重。

宋代的铁业生产量居当时世界首位。隶属东路的潞州又是山西产铁的发达地区之一。据《宋史〃食货志》载:“河东铁货最盛。”

明代,荫城铁业生产更为发达。据《明史〃食货志》及《续文相通考》卷二十三载,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三年),全国设立了十三个冶铁所,当时潞安荫城就是一所。如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内,有一现存完好的明万历元年的鉄鼎,上有“山西潞安府长治县铸”字样,并铸有工匠名字。

当时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企图镇压他们,限期民间制造武器,荫城开始制造军械,主要生产铁炮、大刀、长枪、铁鞭等。现在,有些地方仍留存有明代遗留下来的军械。如长治市博物馆珍藏着一门铁炮(长1、97米,炮筒直径1、40毫米),炮身铸箍,箍间所铸:“崇祯十五年造”和“长治县知县颜习孔监造”就是其中一例。

清乾隆、嘉庆年间,荫城铁业生产达到了鼎盛阶段。据《中国〃电志〃山西》及本镇桑梓村西庵庙、石炭峪村玉皇庙石碑记载,当时的荫城这里已经成为铁货的重要集散中心,市井繁荣,商家云集。各地客商在荫城镇开设的铁器栈铺达六十多家。荫城人在全国开设的铁货店铺也有三十多家。荫城街的留人店、旅馆上百个,镇中的一条大街至今仍叫“馆街”。当时全村留住的外地客商,少则五、六十家,二百多人,多则七、八十家,三四百人。经营的铁货不仅推销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而且还远销苏联、日本、朝鲜、尼泊尔、波斯、不丹等十几个国家,日销售量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年交易额达一千万两白银。荫城镇周围的上百个村庄,几乎村村有铁炉,户户会打铁,铁炉作坊星罗棋布。煽风声、锤击声、昼夜不停。荫城逐步形成了一个村一种铁货,几个村一个品种。如桑梓村主要生产铁勺,荆圪道村则铸造火炉……当时铁货的运输主要靠牲畜拉,骆驼驮。故而“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骆驼送货到口外,黄金白银滚滚来”的民谣流传至今。

产品齐全 品种繁多

荫城铁货产品齐全,品种繁多,分类细密。从生活用品到生活用具,从建筑材料到军用需要,应有尽有。从铁质角度讲,分铸铁、锻铁两大类:在品种上有钉、锤、绳、锁、铃、锅、勺、壶、笼、匙、铮、盆、桶、刀、剪锯、斧、犁、镢、锄等几十类;按形状又分枣核钉、鱼眼钉、卯尖钉、水泡钉、荷花钉、绒钉、

--3--

镇原校本教材
篇三: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高考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

(一)意象

【考点分析】

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意象简单的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用语言表情达意,意象常常作为语言与情感之间的中介。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及诗中某些特定意象,自然会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句子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也是意象。

【应考锦囊】

常见的设问方式:

1、“XX”的寓意是什么?

2、诗中“XX”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人运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或诗中通过哪些意象描写了什么样的图景?

4、结合诗歌分析一下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

(1)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2)概括意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答题套路:本诗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起到了„„的作用。

一、意象之情感

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又具有特定的意义,读诗观意象,便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高洁、不畏严寒;牡丹——富贵吉祥;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视; 桃花—美人; 梧桐、芭蕉—离愁;鸿鹄、骏马、大鹏—志向高远; 贾生、屈原—怀才不遇;《阳关三叠》—故人友谊等等。但是意象的寓意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

二、诗歌意象及典故

花 草 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

(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3)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4)牡丹:富贵 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

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9)兰:高洁,友谊

(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树 木 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伤感

(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4)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5)竹:气节 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8)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9)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动 物 类

(1)子规:悲惨 凄恻

(2)鱼:自由 惬意

(3)鸿鹄:理想 追求

(4)猿猴:哀伤 凄厉

(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

(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1)杜鹃:思乡盼归

(12)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13)鹤:象征长寿

(13)杜鹃:思乡盼归

器 物 类

(1)玉:高洁 脱俗

(2)簪缨 (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丽无瑕

(4)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颜 色 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

(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3)绿:希望 活力 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 平和

(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 美好

(3)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4)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5)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6)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10)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 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15)云:游子飘泊

(16)天晴:欢愉光明

(17)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18)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8) 破晓:初现希望

(9)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10)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1)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12)酒:欢悦得意 失意愁苦

(1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14)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三、诗歌意象用例解说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7、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8、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二年级校本教材,永康的地方特色
篇四:校本教材田园风光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294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