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汇报体会 时间:2020-03-06

【www.myl5520.com--汇报体会】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篇一: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盘山县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十月十一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向本次会议作以汇报,请予审议。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

多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跳出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的总体战略,放眼整个县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大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全力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来讲,就是“三个围绕”,即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县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1.5亿元,同比增长7.6%;农业总产值实现22.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6754元,同比增长17.8%。

(一)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调大、调优生产基地

1、调大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86.3万亩,产量实现47.5万吨,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设施蔬菜发展迅猛,总面积达到15.34万亩,新增3.5万亩;渔业规模达到108万亩,同比增长6.4%;畜牧业饲养总量突破350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15.8万吨,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

2、调优生产基地。以功能小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大对功能小区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使之成为高标准、高技术、高效应的集合体,示范带动整村、整乡(镇)生产基地的提档升级。2009年,全县新建、扩建各类功能小区750余个(其中按省定标准,新建棚菜小区680个),辐射带动4万余户。小区总量已达到1200余个,催生出55个专业村、3个专业镇,“两高一优”生产基地规模与数量快速攀升。

(二)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调高、调精农业增效空间

1、调高农产品初级形态附加值。积极申请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三品农业。2009年,全县“三品”农业生产面积累计达到79万亩和90万只;13家企业55个品种获得“三品”食品标识使用权。使农民在出售初级形态的三品农产品时,能够以高于同类普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实现增收。

2、调精农产品加工形态附加值。重点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对农户辐射带动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产品由初级形态转变为加工形态。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由简单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方向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精深加工形态发展,如米糠油、熟食制品等,促进户、企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5

家,新增7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达54家,占总数的72%,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了80%,精深加工率达到18%,较上年略有增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8万户,产业化带动率近40%。

3、调强农产品商品形态附加值。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强化市场建设。今年重点是胡家河蟹市场的改扩建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2010年底可投入使用,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经纪人队伍不断增强,全县有近万人活跃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促进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培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今年新增114家,总数达到194家,带动农户超过5000户,产业化带动率达7%以上,提高了农民搞生产、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专业农产品的大宗销售。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与产品包装。重点加强了对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了“羊圈子香瓜”、“胡家河蟹”等地域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加强了对蔬菜、河蟹等鲜活农产品的包装,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三)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调宽、调多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始终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做一项产业来抓,当做一项农民快速增收的工程来抓,努力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结构。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350

人,人均每月纯收入800元左右。具体采取的措施是: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促进农民转变身份。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结构,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4万亩,使一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调整农业作业主体结构,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今年,全县机插秧、机收割、机播种面积共计85.4万亩;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失业农民。从而促进其向二三产业专业。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调整农民知识结构,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今年,以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龙头,整合县职教中心、鑫安源职校等培训资源,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市场经纪人”引领推广普惠制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达万人以上。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拓宽农民充分就业渠道。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设施蔬菜,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在农业外部找出路,通过培植壮大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增强吸纳农民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农民创业步

伐;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加强劳务输出,减轻县域内的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民面临两难选择。近年来,种粮与农民增收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农民有种植习惯,粮食不能不种;另一方面,种粮与农民增收有一定的矛盾,种植结构不调整不行。特别是明年我县将面临干旱的严峻挑战,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始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应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2、市场农业两腿偏短。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组织。我县农业的这两条腿明显偏短,支撑力不够。龙头企业少,大的更少,带动作用不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加滞后,各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很多乡镇没有建立,建立了的进行规范运作、有效运转的很少,致使我县农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仍然不高,农产品和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劳动力转移两个趋缓。目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有所趋缓。一是向县内二、三产业转移趋缓。主要是我县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能力较弱造成。二是向县外转移速度变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不够,服务滞后,劳

对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调研(1)
篇二: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对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

的调研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省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北省城市化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到省内城市的地域转移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同时又为我省城市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孝昌作为农村人口占89%的农业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

研究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农业大县为经济强县,是关系到孝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不仅是对孝昌县,而且对全国的剩余劳动力都有助于提高其转移的效率和质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农村产业调整,提高农村人均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等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丰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理论和实践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发展趋势及建议

根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就业难和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问题而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当地安置模式,健全法规政策。当地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通过资金补偿、招工安置、农业生产安置、留地安置、住房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2. 拓宽劳动力增收渠道。一方面政府应积极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社会需求。

3. 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鼓励劳动力自主创业,发展民营经济。

4. 增强乡镇企业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就业门槛,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 加大农村社会工作的帮扶。广泛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最终通过个人和社会能力的增加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组织就业拓展,寻找多种途径就业。

社会经济效益:

本课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搜索和实地访谈,对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安置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向城镇转移,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立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的湖北省孝昌县,首先阐述孝昌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现状,然后通过收集各方面数据进一步明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促进孝昌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明确就业安置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任务。接下来,根据孝昌地区的实地调查结果,从外部经济环境和农村劳动力吸收能力方面结合国家政策、制度、个人心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难的原因具体分析,进一步揭示其产生的根源。最后,从国家政策方面,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流动、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安置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调查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法:

(1) 调查研究法。采用社会调查法,通过对孝昌农村地区发放调查问卷,收集

相关数据,了解孝昌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现状。

(2) 归纳分析法。采用归纳分析法,对各种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的相关数

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安置的现状、问题、以及特征进行归纳分析。

(3) 文献资料法。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收集国内外有关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方面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

(4) 访谈法。深入孝昌农村剩余劳动力聚集区,进行入户访谈。从他们自身感

受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了解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具体状况。

(三)可行性分析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1)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因此,“三农”问题成为也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难题。而由于农村人口的增加,耕地资源的减少,农村地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目前我国由于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面临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有效就业,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问题,实现剩余劳动力合理利用,推动经济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最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过于单一,转移效率较低。本课题通过对孝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2)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本课题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掌握。

其次本课题的主要参与者都是本科生,文化素养较高。交流沟通能力强,能够与村民很好的交流,获取最真实的资料。同时,队员们吃苦耐闹、坚持不懈的品质也是完成课题的重要保障。

最后,武汉距离孝昌县距离较近,实地调查较为便利。而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相关资深老师的指导,为资料的收集和方向的把握提供重要支持。因此,此课题能保证,并且有基础保质、保量的顺利结题,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实际应用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制度约束,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公待遇、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的缺失、就业结构矛盾、社会保障缺失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通过“对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调研。一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机制、作用的理解,并发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为政府制定更合理的劳动力利用政策提供依据。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无疑是决定这些重要转变和发展目标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不仅能更好的认识社会的复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方向的来个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用结合的能力。而且能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将面对社会的责任,培养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及加强人际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进入社会

的适用能力。

现实意义

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调研,深刻的体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不仅是对孝昌县,而且对全国的剩余劳动力都有助于提高其转移的效率和质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农村产业调整,提高农村人均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等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丰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安置的理论和实践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献

1.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_省略_山东省淄博市城区的农民工状况分析_王学真.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第23卷第6期.2007年11月

2. 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_农业部课题组.杜鹰.中国农村经济.2005

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 王萍.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4

4. 社会工作视域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问题研究_张艳冰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统计研究_林建惠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赵荣祥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_高亚明

8.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_原因及对策研究_高娜

9.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方运战

鸡泽县劳动力就业调查报告
篇三: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关于近几年市场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招商引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突出发展四大产业,深入发动全民创业,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这些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地吸纳了全县劳动力的就业。为了解全县劳动力就业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为县委、政府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遵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统计局、人劳局从3月2日开始,到3月17日,利用半个月时间,联合开展了市场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的专项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制定调查方案

为了较好地完成这次专项调查工作,县委办、统计局和人劳局,立即抽调精干人员,制定了科学的调查方案,明确了调查方法、调查指标、调查内容。调查时限为2005年到2010年底,时间跨度为6年。为提高调查效率和质量,采取抽样调查的办法,深入全县七个乡镇和县城区,针对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和全民创业的特点,每个乡镇调查5个有代表性的村,调查5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调查5个有代表性的摊点。并到铸造园区、棉纺园区、新兴园区和辣椒工贸城等,分别进行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分别向市统计局、市人劳局有关专家进行了请教。通过进村入户,深入企业进行座谈,查看和询问,取得了详细的调查资料。

二、总体调查结果

截止2010年底,全县各类二、三产业企业和摊点约13887家,比2005年底的4374家,增加9513家,增长了2.17倍,其中: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335家,纺织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177家,辣椒和食

县,产业调整对劳动力。

品加工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562家,商贸物流产业新增企业和摊点5929家;五年时间,平均每年新增1186家。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新增企业和摊点7623家,平均每年新增2541家。

新增加的各类市场主体,从农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到二、三产业就业。到2010年底,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到66557人,比2005年底的24747人,增加了41810人,增长了1.69倍。其中: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五年时间新增吸纳劳动力8217人,纺织产业新增吸纳劳动力8530人,辣椒和食品加工业新增吸纳劳动力3554人,商贸物流产业新增吸纳劳动力13124人。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市场主体共新吸纳劳动力35865人,平均每年新增吸纳劳动力11955人。

吸纳的劳动力,从各类市场主体获得了大量的工资收入,到2010年底,全部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工资性收入达103340万元,比2005年底的20599万元,增加了82741万元,增长了4.02倍。五年时间,吸纳的劳动力增加的工资性收入:铸造和装备制造产业新增加了29120万元,纺织产业新增加了13688万元,辣椒和食品加工新增加了3116万元,商贸物流业新增加了21013万元。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吸纳的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共增加了69652万元,平均每年增加23217万元。

三、吸纳就业特点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感觉到“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来,我县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吸纳劳动力就业多。“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时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从农业上新增吸纳的劳动力,累计达41810人,而到2005年底,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为24747人。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时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从农业上新吸纳的劳动力,比“十一五”之

前的几十年还要多。在四大产业中新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是商贸物流业达13124人,占全部新吸纳人员的31.4%,其次是纺织业、铸造和装备制造业,分别新吸纳劳动力8530人和8217人。

2、吸纳劳动力就业快。“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时间,全县各类市场主体共新吸纳劳动力就业41810人。平均每年新增吸纳劳动力8362人。尤其是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共新吸纳35865人,平均每年新增吸纳劳动力11955人,占五年新增吸纳劳动力总数的85.8%。可以看出来,由于2008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的快速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得近三年来,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快的时期。

3、吸纳劳动力工资高。由于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才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近几年,我县市场主体新吸纳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在2010年达到了最高点,年平均工资达1.62万元/人,比2005年的0.74万元/人,增长了1.19倍。在主导产业中,劳动力工资水平最高的是铸造业,年平均2.94万元/人,是2005年的2.1倍;其次是纺织业,年平均1.38万元/人,是2005年的2.1倍。

四、调查几点启示

1、市场主体大规模的从农业吸纳劳动力,标志着我县经济发展,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农民大规模的脱离农业,被市场主体吸纳到二、三产业就业,充分说明了近几年的市场主体逐年增多,经济结构日益优化,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在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综合排位中,我县由2004年的全省第98位,晋升到88位,位居邯郸东部十县的第二位。这个排位结果,就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最好体现。

2、市场主体吸纳农民“农转非”,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县通过发展主导产业,

推动全民创业,培育了大量的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吸纳农民到二、三产业就业,创出了一条最有效的致富途径。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8元,增长18.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位,这个结果就是体现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好例证。

3、市场主体吸纳培养的劳动力,为我县招商引资再添新优势。近几年来,全县各类市场主体吸纳了大批农民就业,但同时,这些市场主体也将这些劳动力由传统的农民,培养造就成了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身份转变,思想、技能、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这一大批新型产业工人,就是我县招商引资的又一大优势,尤其是在当前“用工荒”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这一优势对项目落地,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一日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202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