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自然保护区如何管理区内水资源

工作报告 时间:2020-02-26

【www.myl5520.com--工作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篇一:自然保护区如何管理区内水资源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规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

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

(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保护区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黑鹳、金鵰、白头鹤、大鸨、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包括细鳞鲑、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毛脚鵟、秃鹫、白腹鹞、燕隼、黑琴鸡、灰鹤、雕鴞、马鹿、猞猁、兔狲等。

(四)地域文化

在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地域文化遗址,这是一笔重要的、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

三、保护区的显著特征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八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历史悠久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体现出古人朴素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使这里的自然生态、野生动植物种群因此而得到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应该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实际内涵的自然保护区域,这在世界自然保护史上也是非常难得和具有开创意义的。

(二)位置独特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在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就像被一台功率巨大的鼓风机吹动,沿着此正北方向三条风沙通道,居高临下压向当地地区。保护区浩瀚的森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阻挡着风沙对此的危害。

(三)资源丰富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属于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草甸等四个植被类型及25个群系。根据近几年的科学考察,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36科468属1016种,高等植物总种数占该地区野生植物总种数的43.23%,有大型真菌24科60多种,这些植物和菌类中蕴含有大量药用、观赏、园林、野果、野菜、蜜源等资源植物种类。保护区有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20科22种,近期的考察中还发现该地区植物新记录种7种。

保护区茂密的森林,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据调查,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纲28目77科188属317种,昆虫13目125科97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45种,该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7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成为地区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生物物种基因库。

(四)生境多样

自然保护区如何管理区内水资源。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从主体类型看,有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中又分为乔木林生态系统、灌木林生态系统和乔灌结合生态系统,在乔木林生态系统中又有针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等,由此可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五)山谷沼泽湿地发达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湿地为灌丛或草甸泥炭沼泽,山谷沼泽湿地非常发达,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10。这些湿地在河流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涵养和过滤水源,保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加以特别保护。

(六)具备典型性和稀有性

保护区的森林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以天然落叶阔叶林居多,并且保存面积大,分布集中,树种多样,这在燕山山脉乃至华北地区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这里的森林崛起于沙地之上。在花岗片麻岩基体上覆盖着厚厚的流沙,其上是10-3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层,浑圆的山体和内部结构恰似豆包,各种乔木、灌木、草丛就生长在这样的土层构造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状态。这是保存最完好的由沙地向山地过渡的典型森林,这种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华北地区,就是在世界同一纬度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极具保护价值。

(七)生态功能强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湿地不仅阻挡了风沙,固住了本地的流沙,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具备着拦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地。保护区涵养的水源,每年为河流注入38亿吨优质水,成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资源。

(八)生态脆弱性明显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域,土层薄、贫瘠、透水性强是本区土壤的主要特征,

大部分地区不仅山高坡陡,森林植被抗外界干扰能力非常差,很容易遭到破环,一旦破坏,生态环境将急剧恶化并很难甚至是不可恢复必须加以保护。

四、保护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体现以下四个方面:自然保护区如何管理区内水资源。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自然状态保持完好,生境多样,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在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是温带暖温带交接带中不可多得的,因此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二)科学研究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供科学研究的内容多,对人们研究这一区域和周围区域植物、动物、环境的演变规律,寻求可供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有巨大发展前途的物种基因,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促进物种与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探索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的科学方法等都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三)维护生态安全的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地处山地的交接带,发挥着防风固沙、阻挡沙源的作用,是地区天然的绿色屏障;同时保护区又处于河流上游,水系支流较多,对下游水源的涵养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保护区的生态体系保护和建设,为当地和当地发挥着净化环境、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作用。保护好这一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保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当地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

(四)科普宣传的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开辟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基地,通过向周边地区及社会各界宣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全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将会大大提高。只有认识的提高,才能形成全民办保护的社会潮流,取得保护为全民的社会效果。

(五)示范带动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集体所有的森林在这一地区占有较大的比重。保护区的生态体系保护和建设工作可为周边地区做出榜样,唤起社区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这本“生态教科书”的教育作用,能够更好地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自觉地加入自然保护行列,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

(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这里悠久独特的历史,遗留了许多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在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继续,同时又是利用现代保护理论和方法进行的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的保护,所产生的价值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保护这样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五、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同步发展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和建设工作,加快保护区建设步伐,保护区的宣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保护区晋级、产业开发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加强保护,确保保护区资源和环境安全

为了确保资源和环境安全,保护区在管理上具体做到“四到位”:一是管护责任到位。保护区制定了保护管理目标,完善了保护管理责任制,并层层落实,同时加强考核工作。二是管护制度到位。保护区制定了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了科学规范的保护管理制度,并突出抓好

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三是管护措施到位。重点是完善防火设施,加强队伍建设。保护区拥有充足的防火运输车辆和高效灭火机具,组建了专业扑火队,构建了强大的通讯传输网络,建有现代化防火指挥中心。四是防范意识到位。保护区广大干部职工牢牢把握“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防火方针,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排查、彻底消除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这些措施,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护区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管理处积极筹措资金,依据总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入建设资金1222.3万元,其中保护工程88.7万元;宣教、科研工程57.4万元;基础建设工程1076.2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本底资源调查

本底资源调查是保护区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为搞好本底资源调查,保护区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进行了六期野外考察,考证了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稀有性及其在监测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鸟类迁徙、种群变化、河流径流及气候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四)加强晋升国家级的准备工作,推进保护区向高层次发展

按照《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南》的要求,保护区组织专门机构对申报资料做好认真、规范的充分准备,并如期上报。在众多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文件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文件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好评,通过了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从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历史渊源,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为当地地区阻沙源、蓄水源,维护当地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保护区所应具备的综合保护、综合治理、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来看,现有规模是难以出色地完成保护职能,充分发挥特有的作用,较好地履行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为此,保护区以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指针,倾全力加快保护区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保护能力和环境质量,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争取早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希望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对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在生态林业建设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重点和主体的新形势下,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广大干部职工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该地区委、省政府两级林业发展的指导下,继续下大力量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为再造河北秀美山川,确保当地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
篇二:自然保护区如何管理区内水资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

实训报告

班 级:09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学 号:09208056

姓 名:冯栋

指导老师:王润连

日 期:2011.10.29自然保护区如何管理区内水资源。

目录

摘要 ............................................... 2

关键词 ............................................. 2

1珠峰自然保护区 ................................... 2

1.1珠峰自然保护区简介 ............................ 2

1.2保护区自然地理................................ 2

1.2.1地质地貌 ................................. 2

1.2.2水文 ..................................... 3

1.2.3气候 ..................................... 3

1.3保护区的自然资源 .............................. 3

1.3.1植物资源 ................................. 3

1.3.2动物资源 ................................. 3

1.4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人文历史 .................. 4

2珠峰自然保护区价值体现 ............................ 5

3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 ............................ 6

3.1功能区的划分 ................................. 6

3.2 珠峰自然保区的发展项目 ....................... 7

3.2.1“潘得巴”项目 ............................ 7

3.2.2珠峰自然保护区“十一五” ................. 7

3.2.3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建成 .............. 9

4、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 9

5、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 .......................... 10

5.1管理计划及措施................................ 10

5.2管理的资金运算................................ 10

5.3珠峰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 10

6总结 ............................................. 11自然保护区如何管理区内水资源。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

冯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09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摘要:管理计划是指导和控制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工作,为自然保护区争取资金和设备的重要文件,是自然保护区各项管理活动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一个中心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当地群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维护珠峰的原貌。

关键字:保护 管理 计划 措施 可持续发展

1、珠峰自然保护区

1.1、珠峰自然保护区简介

1988年3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建立珠峰自然保护区,1989年8月8日,经日喀则地区行署批准在,并确定了该局的工作职责是:具体负责组织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负责协调保护区的资源调查、区划及规划工作、实施保护区重点项目的建设,组织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区内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长尾叶猴、熊猴、喜马拉雅塔尔羊、金钱豹、野驴、雪豹、红胸角雉、黑颈鹤;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藏雪鸡、岩羊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长蕊木兰、西藏延龄草、天麻、锡金海棠、参三七、长叶云杉、长叶松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属中亚地区特有种的雪豹,已被列为珠峰自然保护区标志动物。

区内有多处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史学遗迹,如吉隆县聂汝雄拉上新世的三趾马化石群、希夏邦玛峰的高山烁化石群等。此外,珠峰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地质、环境等众多学科上也有极大的研究和参照价值。

珠峰保护区一个中心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当地群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维护珠峰的原貌,并为此探讨出了一条被誉为“珠峰模式”的社会综台发展项目——潘得巴(乡村福利员),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五十大”最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之一。美国自然博物馆也将其评为来自中国最成功的例子。中外报刊杂志、电视台、电台也纷纷宣传介绍称珠峰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成功的自然保护区。

1.2、保护区自然地理

1.2.1、地质地貌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定日、聂拉木、吉隆和定结四县,交界,大致位于北纬27°48ˊ--29°19ˊ,东经84°27ˊ--88°之间面积338.1万公顷,1988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区还具有丰富的水能、光能和风能资源,以及由独特的生物地理特征、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构成的重要的旅游资源。珠峰保护区的科学价值无法估量,是研究高原生态地理、板块运动和高原隆重起及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宝贵的研究基地。

珠峰自然保护区全部处在喜马拉雅地层、地质构造区(该构造区南起恒河平

原,北至雅鲁藏布江谷地,是青藏高原地质形成最新的地区)之中。除了分布于喜马拉雅主脊线以南的低喜马拉雅地台型沉积带和亚喜马拉雅西瓦里克第三系沉积带外,珠峰自然保护区自南至北依序分布着该区的另外三个沉积地质构造带;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才保护区,其北部大致以萨尔—扎—绒布寺—甲村—托冈一线为界),特提斯喜马拉雅南部沉积构造带(位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到藏南分水岭之间,珠峰自然保护区大部分位于此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北部沉积构造带(在保护区内仅见于吉隆强拉、马拉山以北的地区)。

由于强大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结果,构造了珠峰地区大尺度的地貌类型配置格局,形成了以高喜马拉雅山脉和藏南分水岭为骨架,以高原湖盆、宽谷为基底,并含有河流、湖泊、冰川、冰缘、风沙等多种地貌类型的及其复杂的现代地表形态。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貌形态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内最具特色,它自西向东横贯本区南缘。位于保护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整个山脉的最高部分,该山脉11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就有5座分布于保护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埃佛勒斯,8848米),世界第四高峰—洛子(8516米),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8463米),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8201米),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8012米);故该段山脉亦称高喜马拉雅。

1.2.2、水文

保护区内的水资源也相当丰富,其最大的河流—朋曲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能蕴藏量在293万千瓦左右。保护区的河流以朋曲河的干、支流为主,此外还有绒辖曲、波曲、吉隆藏布、斗嘎尔河等四条较大的沟谷河流。这五条河流均为外流河,属恒河水系。保护区的湖泊以佩枯错为首,其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此外还有星罗棋布的高原小湖泊。在保护区的诸多山峰中发育着许多规模巨大的大陆性冰川,这些冰川是保护区内河流、湖泊的源泉。

1.2.3、气候

保护区内气候资源丰富,据协嘎尔气象站多年资料表明;年均气温在2.1℃,年均≥0℃的积温在1000--1500℃,极端最高气温24.8℃,极端最低气温-46.4℃,无霜期100—120天;年日照时数达3323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5.3%;年均降水量270.5毫米,年均总蒸发量2479.5毫米,蒸发量远高于降水量,且降水多集中于7—9月;雨热同季。

1.3、保护区的自然资源

1.3.1、植物资源

根据初步调查,珠峰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物2348种,其中被子植物2106种、裸子植物20种、蕨类植物222种,苔藓植物472种,地衣植物172种,真菌136种。

农作物品种繁多,有小麦、青稞、荞麦、鸡爪谷、玉米、马铃薯、豌豆、油菜等。牲畜品种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骡、驴、山羊、绵羊等。

1.3.2、动物资源

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6种,鱼类5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资源达50多科160种。保护区内不仅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还有极其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及畜种资源。

据目前所得到的考察分析,区内的珍稀野生动物有:熊猴、长尾叶猴、狼、赤狐、藏狐、棕熊、黑熊、小熊猫、黄喉貂、香鼬、小爪水獭、短尾狸、丛林猫、兔狲、金猫、豹猫、猞猁、雪豹、西藏野驴、野猪、喜马拉雅麝、赤麂、藏原羚、鬣羚、斑羚、喜马拉雅塔尔羊、岩羊、盘羊、赤麻

鸭、翘鼻麻鸭、凤头潜鸭、普通秋沙鸭、鸢、苍鹰、雀鹰、草原雕、玉带海雕、秃鹫、高山兀鹫、胡兀鹫、白尾鹞、猎隼、燕隼、藏雪鸡、红胸角雉、血雉、棕尾虹雉、黑颈鹤、楔尾绿鸠、西藏毛腿沙鸡 、蓝喉太阳鸟、绿喉太阳鸟。

1.4、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人文历史

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境内属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定日县所辖。对珠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元朝,其名称为“次仁玛”。1771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我国清朝派员对珠峰及其附近的边境地区进行勘测时,发现珠穆朗玛峰为我国最高峰,并依据当地藏族人民对它的称呼,正式命名为“朱母朗玛阿林”,标在“朝隆内府舆图”上,图中对珠峰的位置和四周边界有详细的纪载。在藏语里“朱母”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她的名字,“阿林”是满文,意为山峰,朱母朗玛阿林全文简译出来就是神女峰。神女峰来源于当地一个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喜马拉雅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岸边峰峦起伏、森林密布,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它们无忧无虑,过着和平、安宁的日子。有一天,海里突然来了一头巨大的五头毒龙,搅起万丈海浪,冲毁森林、掩没草地,森林中的生灵们四处逃难,眼看就要被巨浪吞噬,正在这紧要关头,大海上空悠然飘来五朵彩云,她们摇身一变,变成五部慧空行母。仙女们来到海边,施展无边法力,终于降服了五头毒龙。大海随即风平浪静,生活在这里的鹿、羚、猴、兔、鸟等众生灵得救了,它们一齐对仙女顶礼膜拜,感谢仙女的救命之恩。五部慧空行母想告辞众生归返天庭,怎奈众生苦苦哀求,要求她们留下保护大家。最后仙女们终于大发慈悲之心,同意留下与众生共度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于是喜马拉雅地区东边变成茂密的森林,西边变成了万顷良田;南边是百花盛开的花园,北面为无边无际的牧场。而五位仙女则变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五座高峰,守卫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朱母朗玛在五仙女中位居第一,她巍然屹立在喜马拉雅中部,朱母朗玛实意为翠颜仙女,其余四峰分别是掌福禄寿的祥寿仙女,掌农田的贞慧仙女,掌财宝的冠咏仙女和掌畜牧的施仁仙女的化身。她们分居于喜马拉雅山脉各处。1771年清朝根据藏文音调,又将其改译为现在的名称一珠穆朗玛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我国正式将其命名为“珠穆朗玛峰”。现在珠穆朗玛峰的名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使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在国际上任何一种外国词典中都找不到珠穆朗玛(Qomolongma)世界最高峰的名字为埃佛勒斯或额菲尔士(Everest)。这一称谓起于十九世纪中叶。公元一七七三年,英国通过它侵略亚洲的主要机构一东印度公司完成了对印度的血腥征服,随即设置了直接统治英属印度全部领土的总督,而后又开始了对西西藏及其周围属国的侵略,先后占领了布噜克巴、哲孟雄、廓尔喀和克什米尔等国,并把侵略茅头直接指向西藏。当时的印度测量局就是为其侵略扩张目的服务的工具,清咸丰二年(1852年)该局对西藏边界地区进行了测量,首次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并以其测量局长埃佛勒斯爵士的名字命名,以后在西方文献中埃佛勒斯就成了世界第一高峰的名称。

在国力衰微的清代,大片国土都被帝国主义列强强取豪夺而去,中国文献所纪载的地名在诸列强眼中更分文不值。所以尽管中国人最早发现了世界最高峰,最早给予其命名,但珠穆朗玛峰这一名称只是在232年以后,中国站立起来之时,才堂堂正正地步人世界。如今当中国学者站在世界讲台上宣讲有关世界第一高峰的论文时,当中国报刊杂志说及世界最高峰时,当中国导游向海内外旅游者介绍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15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