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讲话稿 时间:2020-01-15

【www.myl5520.com--讲话稿】

实施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
篇一: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实施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系统阐述新形势下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系列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充分认清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是强军之策。和平时期,军民融合步伐越快,越能赢得发展先机;未来战争,军民融合程度越深,越能赢得战争胜利。习主席明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深谋远虑,体现了对富国强军的整体设计布局。我们要充分认清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

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艰苦探索,不断深化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毛主席早就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邓主席提出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江主席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就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胡主席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是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发展,把我们对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和强军,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一方面,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多,体量越大,承受的外部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内部矛盾就会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找到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同步跨越,实现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同步发展。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习主席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大局,是各项工作的统领和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力量保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抉择,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军民融合发展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动,有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同时,国防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和军队建设又通过自身发展,在为其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只有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建立一个有机统一、良性互动的纽带,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才能更好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科学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涵要求

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往哪里深、怎样深的重大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

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篇二: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2014/09/09 信息来源:中关村管委会

9月5日,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海淀区隆重召开,宣布北京市首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会议由海淀区委区政府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承办,相关军事单位、国防科工局、市经信委(市国防工办)、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领导,以及军工单位、民口企业等联盟成员共1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发布了《海淀区推动科技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成立大会由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主持。

当前,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向深层次推进,北京市正在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关村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成立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构建区域性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军民科技资源的融合共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有利于促进战略层面军地统筹发展

建立政府指导、军地共同参与,纵向贯通、横向兼容、运行高效的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使之成为区域层面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科技发展的有力抓手; 发挥政府在规划计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对涉及军地的重大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实现信息共享、军地协调,能够有效统筹军用与民用的需求,在战略层面统一规划军民两用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有利于军民融合机制运行顺畅

通过联盟,探索军民互动融合发展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机制,形成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以联盟为平台,通过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渠道通畅、流程规范、产权归属清晰,实现市场化运作。

3.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军地共享

通过联盟的运营,能够实现军地信息、人才、资金、设施等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努力营造开放、公平的良好融合创新环境,引导军地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交流融合,促使军地信息不对称甚至信息阻隔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有利于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通过政府引导,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度较高的技术领域实现两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形成较为发达的两用产业,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联盟以推进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和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为宗旨;以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在全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出发点;以区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战略需求为导向,政府引导,围绕《海淀区推动科技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促进军地良性互动、资源共享,进一步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完善政策保障。

在海淀区政府支持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五所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中国航天科技五院、中国兵器推广所、中船重工714所、京海宇通、太极公司、北斗星通、信威通信、旋极、海兰信、中科金财、金山顶尖等12家单位作为副理事长单位,构成联盟的发起单位。联盟秘书处设在北京京海宇通公司及中国兵器推广所。目前,联盟已吸纳北京百慕航材公司、北京神州惠普公司、北京拓尔思公司等103家成员单位。

联盟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作为开放性的组织,根据理事会的决议,可以定期吸收与军民融合有关,具有技术、资金、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优势单位加盟。

联盟近期重点工作

联盟组建后,将在海淀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搭建军地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强化联盟成员间在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统筹规划人才、经费以及实验室、检测、认证等方面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实现联盟内科技资源共享,带动海淀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深度发展。

1. 建设军民融合资源数据库。在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础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上,完成海淀园“军转民”、“民参军”资源数据库建设。

2. 推动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结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编印《海淀园民转军技术推荐目录(2014年)》,并发送至相关部门;结合海淀园产业发展布局,推荐国防军工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

3.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及项目合作。鼓励和支持联盟内高科技企业与军队系统单位在项目预研和型号研制、生产、保障等方面进行合作,支持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加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部件的研发合作;引导联盟内高科技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以及军品采购系统,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4.组织军民专题技术对接活动。联合总装备电子信息基础部技术基础局或军工集团,以光电探测、卫星导航、无人平台为主题,策划组织军民高新技术对接活动,促进海淀园高新技术成果向军队及国防军工系统推广应用。

5.组织政策宣贯及资质认证咨询服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示精神,组织高层次专家面向联盟内企业,开展相关政策宣讲活动,突出政府引导职能。组织企业参军资质认证培训活动,辅导企业取得

保密、质量、装备承制资格、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等方面的资质,推动联盟内企业参与国防军工建设。

110729总参总后总装与北京市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20110729
篇三: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总参总后总装与北京市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齐泽民、记者范炬炜 时间:2011-07-29 04:09:02

解放军报北京7月28日电 齐泽民、记者范炬炜报道: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达成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融合平台,携手推进军地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今天在京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出席协议签字仪式。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副总参谋长蔡英挺代表军地双方在仪式上致辞。双方一致认为,总参、总后、总装与北京市政府建立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关系,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创新举措,既有利于北京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必将有力促进军队战斗力建设水平提高。副总参谋长蔡英挺、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分别代表总参、总后、总装与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合作框架协议上签字。

据介绍,北京中关村经过20余年发展,已成为拥有近2万家企业、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去年,总后勤部与北京市先行试点,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开展了军队采购新技术新产品工作,收到良好效果。今年以来,总参、总后、总装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在军事采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支持部队建设等方面与中关村开展全方位合作。 全军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仪式现场告诉记者,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10年来,改革范围已从单一的后勤保障领域拓展到军事、政治、后勤、装备保障等多个领域,“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建设。此次选择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具体融合平台,旨在充分利用中关村科技资源优势,提升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动首都地区军民融合式发展。下一步将跟踪总结在中关村的经验做法,探索健全以区域为平台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全面指导和整体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迈向深入。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指示,总政治部正在与北京市联合研究制定深入开展双拥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意见,以进一步密切首都军政军民关系,加大相互支持力度,推动军地科学发展。总政治部还将在全军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军民融合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
篇四: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军民融合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

——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考

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利用社会资本及技术加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同时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本文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入手,在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对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并就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出建议。

一、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北京市军民融合,顺义。

所谓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务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或更具效能。目前,国际上对“军民融合”较为认同的定义是: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也就是说,军民融合就是逐步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人才、设备、材料等,以满足军用和民用两种需要的过程。

结合我国国情军情,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根据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发展进程等方面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有机融合,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安全有保障的发展之路。这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

二、 世界主要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

对各国而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都存在矛盾的一面,因此,在历史上

才有所谓“大炮还是黄油”的两难选择问题。而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恰恰是解决以上矛盾、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最佳路径。正如此,世界主要国家根据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军民一体化、先军后民、以民掩军。

i. 军民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主要做法是: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军地人才、技术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美、英等国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和做法,可归纳为此种模式。以美国为例。冷战期间,美国推行“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的政策和军民分离的国防采办制度,逐渐形成了民用和军用几乎完全分离的两个市场。随着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美国政府逐渐感到军民分离的代价太高。冷战结束后,为了能在国防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军事领先和国防工业活力,美国提出国防采办扩大利用先进民用技术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经过努力,截至2001年,美国原先军民分离的两个工业基础已基本融合为一体。

其主要做法:

 建立健全促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美国在国家决策和宏观调控层面推进军民

融合的机构主要有国会、总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统科技政策局等机构。这一层次的机构主要是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来确定军民融合的措施。在美国内阁各个部门之间,主要是通过部门协作来配合国防部的采办改革促进军民融合。在军地部门方面,美国形成了跨部门的联合协同机制,成立国防部“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与能源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协调。  制订实施军民融合科技计划。美国负责军民融合科技计划的专职机构主要有

国防部负责科学和技术的副部长帮办、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国防部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制订的计划包括:技术转移计划、先进概念技术演示计划、两用科学技术计划、技术转化倡议、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

 培育开放型产业链和军民结合型创新主体。军民融合的创新主体以市场导向

型为主,产业链基本上是开放型和社会化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开发什么样的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大多是军民结合型企业,技术和资源是可以共

用的,同样的技术,有军品需求就生产军品,有民品需求就生产民品。 ii. 先军后民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在不打破现行国有经济垄断体制的基础上,既避免军民分离弊端、又不放弃独立军工体系来推进军民融合。典型代表国家是俄罗斯。冷战时期,前苏联把军事工业放在突出的优先地位,其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基本处于“两张皮”状态。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防预算急剧下降,俄罗斯大力推行国防工业“军转民”政策,把军工转产作为维持国防工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开始强调发展和采用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其主要做法:

 出台政策,力促军工企业转轨改制。俄政府先后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国防工业“军转民”法》、《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等多项法规政策,对军工企业进行优化重组,选出生产军品和军用技术的基本骨干企业,使军工企业数量缩减2/3。

 充分利用国防工业军民两用技术。俄罗斯取得的军事技术成果是举世瞩目的,

因此俄政府积极利用国防工业的优势技术来发展民品生产,利用军工企业的军民两用技术加速军工企业的结构改造。

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充分发挥军工优势,大力

拓展国际军火市场,军火贸易巨额利润为其维持国防工业的生存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iii. 以民掩军模式

该模式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日本,在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建立高效的平战转换机制,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实现军民融合。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便采取“先民后军、以民掩军”模式。

其主要做法:

 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日本首相亲自掌管国防事务,凡有关武器装备发

展的规划计划以及重大项目一律亲自审批。涉及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要由首相任主席的国防会议(或安全会议)负责最终审批和决策。

 坚持储备为主。在依美求存的国防战略指导下,日本采取以开发技术为主、

开发产品为辅的军工发展路径。防卫厅制定军工技术、军事能力开发目标和相关计划,通过合同形式委托民用企业承担研发任务,并加以储备或掩护生产,形成计划、开发、储备,再计划、再开发、再储备的循环。

 鼓励民用企业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日本防卫当局认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能

够减少国家投资风险、降低武器装备的成本并有利于军工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为鼓励民用企业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保护可生产军品的重点民间企业和主要军品生产线,日本从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调动民间企业承担军工任务的积极性。

从以上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必须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战略,机制设计上要有顶层架构;必须要制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要大力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统一规范技术标准。

三、 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进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A.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进展

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如何处理军与民的关系,形成军与民的强大合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军民融合式发展指导思想逐步确立。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提出,要在军事工业中练习生产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生产军事产品的本事,在生产上也要注意军民两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国防工业要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思想,强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

二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我国先后组建成立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总装备部等与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关的部门。在一些行业和部门,还相应成立了国防动员专业职能办公

室等一些促进军地协调发展的机构,建立了军地联合办公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军地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国防动员法》等法律,出台了《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等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意见,不断推进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

四是军民融合格局初步形成。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方面,通过逐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调整改革,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得到优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小核心、大协作、哑铃型”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民用核能、民用飞机、民用航天、民用船舶等产业快速发展;民用企业开始进入军工生产领域,“863”计划、“火炬”计划中多数项目为军民两用项目,在载人航天工程、军用飞机和舰船等项目中,从材料、元器件研制到技术服务,民用企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队保障方面,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范围不断扩大,全军撤销食堂、加油站和幼儿园、子女学校等各类保障机构数千个,移交撤销一批军队院校、保障性企业,大量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承担;军地协作培养军事人才由过去单一的军队接收地方高校毕业生方式,发展为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要形式,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选送在职干部参加地方培训、接收提干、直招士官、聘用文职人员等为重要形式的多种培养渠道,较好满足了部队多系统、多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在国防动员方面,国防动员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组织领导制度,探索形成了“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国防动员领域已拓展到能源、通信、交通、国防动员领域已拓展到能源、通信、交通、国防工程、装备维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全国已组建了医疗卫生、数字化制造、特种车辆改造、装备生产维修等40多个经济动员中心,逐步把综合国力转化为军队战斗力。

B. 军民融合式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一些长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fanwendaquan/10065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