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成语大全 时间:2020-08-13

【www.myl5520.com--成语大全】

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乡镇公文范文大全
篇一: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乡镇公文范文大全

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蒋勋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怎样做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就此浅谈一点看法。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代征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在乡级政府没有取消前,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淡化乡镇财政职能。

三、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即在乡镇政府没有取消前,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库。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支出重新核定,对经常性支出标准实行县乡一体化,统一财政政策执行,统一财政资金运行。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消化乡镇财政债务还债计划,并不再赋予乡镇举债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乱举债的漏洞,逐步消化乡镇债务。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帐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代理乡镇财政总会计帐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并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和乡镇各单位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帐户,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帐户。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由乡镇财务联络员按规定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列支,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分户核算。

集中核算。即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国库,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对工资性支出,根据年度预算,县财政局按照县编办、人事部门核准无误后的财政供养

人员工资额,每月从县国库直接拨入"工资专户",直接进入县财政在当地银信部门开设的个人工资专户,委托银信部门统一代发工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费等支出,实行报帐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先由乡镇财政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会计核算中心,由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规定的额度拨付备用金,由乡镇按规定使用后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乡镇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审核监督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对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直接拨付供应商。

自求平衡。在核定收支基数和体制后,乡镇不能编制赤字预算,不能超预算使用,在年度决算时能有赤字。

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对乡镇实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后,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支出管理上,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与变化后的乡镇财政职能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新体制的运行。一是不再直接向乡镇下达财税收入任务。年度预算仍划分县级收入和乡级收入,但乡镇年度财税收入任务,由县级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完成,乡镇政府及财政所负责财税工作的协调及税收的具体征管,县对县级征收部门按预算确定的总任务建立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乡镇政府由于招商引资,利用当地资源等开辟新的财源而新增的收入,在超额完成年度财税收入任务的前提下,县对乡镇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超收分成奖励办法。二是要根据乡镇收支规模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和各项开支标准,规定和完善财务审批程序,统一财务核算制度,加强支出管理。三是调整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和职能,实行乡财政管理与农税征管职责划分,保留少数财政所人员负责乡镇财政财务和对农补贴资金管理,并负责推行和完善"村帐乡管"制度,确保财政对村级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对财政所实行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其余财政农税征管人员主要转向负责农村税收征管,并划归地税系统管理。四是建立县乡财政网络。为减少"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成本,在县乡财政间建立局域网络,开发"乡财县管"专用软件,实现网上业务办理和票款核对,减轻财务联络员工作量,减少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监督水平。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县级政府设立财税工作办公室,对财税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挪用、隐瞒收入及擅自改变支出用项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财政法规,追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经济责任。

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办法,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需对《宪法》、《预算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乡镇政府的取舍、事权财权重新划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力度,按照事权财权的变化,重新核定人员编制,从严控制乡镇财政供给人员,清理清退超编人员,减少村级管理人员职数,减轻乡财政负担。三是理顺中央、地方和省、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整完善现行分税制,建立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县乡财政运行的保障能力。

从农村税费改革看乡镇财政的困境和出路

引言农村税费改革于2000年首先在安徽省部分地区试点,到2003年已经扩大到了全国31个省市,农村税费改革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整个中华大地。然而在广大农民兴高采烈地迎接农村的“第二次大包干”时,却出现了两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存在缺口;二是农村基层政权的 阅读全文 >>

中国,谁来改革教育?

中国教育先后喊出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这听起来振奋人心,给人希望。中国教育终于肯直面自己的问题,并开始试着去改革它了。然而这一场由上而下的改革谁在施行呢?高考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教育改革的重头戏。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都将深刻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近年来,社会上一种时髦的说法就是:高考这 阅读全文 >>

对改革当前行政单位经费“一支笔”审批的思考

从“一支笔审批”到“多支笔会审”------对改革当前行政单位经费“一支笔”审批的思考当前,我国行政单位财务开支一般是实行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的办法,即:由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负责人或者局长办公会)对有关的单据进行审核签字,再由财务人员据以报销,我们国税系统也是如此。应当 阅读全文 >>

县交通局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表态发言

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拓宽交通建设融资渠道县交通局局长朱元敬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逐步解决城乡金融服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将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迅速在全系统进行宣 阅读全文 >>

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2月6日)去年,全市上下围绕工业立市、项目拉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利润也有了大幅增长。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经济战线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实事求是地讲,今年确定的经济工作指标比 阅读全文 >>

(佚名 2016年)

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各位领导: 根据《关于年深化农村税费工作的通知》(发号文件)、《办公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办发号文件)、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市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代理。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财采购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⒈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⒉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⒊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

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浅议乡镇财政管理改革
篇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龙源期刊网 .cn

浅议乡镇财政管理改革

作者:陈立特 陆文武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23期

摘要:乡镇财政是最基层一级财政,只有扎实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积极开辟财源,严格控制支出,加强预算资金管理,改革会计制度,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完成,实现综合平衡。 关键词:乡镇财政 预算管理 事权 财权 资金使用绩效

乡镇财政是最基层一级财政,只有扎实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积极开辟财源,严格控制支出,加强预算资金管理,改革会计制度,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完成,实现综合平衡;才能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制度流于形式,预算约束软化

预算的编制、调整在《预算法》中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但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调整往往跳过程序,造成预算的编制、执行缺乏严肃性。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形式化。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乡镇财力普遍不足,年初乡镇编制的预算基本上是乡镇领导“说了算,走着看,随时变”,“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预算分配不合理。在预算分配上,编制方法不科学,基本上采用人员经费加政府实事工程项目经费的传统方法;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投向偏重政府的实事工程,固化了财政的分配格局,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影响了支出结构的调整。三是预算监督不力。由于预算编制内容过粗,且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于一体,乡镇政府向人大报告的年度预算收支计划多按照政府的预算收支科目来编制,未落实到具体项目和部门、造成人大对政府预算审查缺乏依据、监督没有力度,预算约束软化。

(二)乡镇事权与财权分离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制定合理的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职能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一是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造成乡镇在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缺乏必需的资金保证。二是可用财力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乡镇统筹款,乡镇可用财力明显减少,而县级财政在确保乡镇“吃饭”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充足的财力实行转移支付。在此情况下,造成了财力需求与事业发展的矛盾,财政难以保障供给。

(三)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薄弱

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重收轻支现象十分突出,乱支滥用、擅自提高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造成接待、各种补贴等非生产性支出直线上升;内控制度、票据领用、支出审批权限程

06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证分析
篇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汉川市五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为例,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运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乡镇财政 管理体制 研究

汉川市辖19个乡镇、1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5个农场(不含沉湖基地)。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5.8亿元,财政总收入10.1亿元,其中:乡镇财政收入2.99亿元。

一、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过程

1986年至1993年期间,汉川市基本实行的是“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根据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乡镇财政体制进行了5轮改革,每次调整的侧重点不同,但总的方向是进一步明晰市乡两级政府事权财权,理顺市乡两级分配关系。 第一轮(1994年—1996年)按照分税制的改革模式,汉川市开始在乡镇探索实行以“分级分税、核定收支、收入递增、支出包干、差额缴补、自求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打破了吃财政“大锅饭”的旧格局,但支出基数包干不彻底,政策性增支仍由市财政负担。

第二轮(1997年—2001年)实行“分级分税、分级征管、核定收支、收入递增、差额缴补、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开始强调责、权、利相结合,事权、财权相统一,充分发挥“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整体效能,着力理顺市、乡分配关系。

第三轮(2002年—2004年)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合理转移支付、收支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在乡镇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以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目的,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收入基数和支出范围。前三轮体制改革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乡镇增收积极性,但乡镇财政对市级财政依赖度仍然较高。 第四轮(2005年—2007年)制定“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差额缴补、超收全留”财政管理体制。这期间乡镇本级收入和自筹收入的来源以及支出重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为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市级加大了财力下移力度,实施了更积极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给予乡镇发展更大的空间,乡镇工商税收实现了大幅度增长,部分乡镇自身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五轮(2008年—2011年)是在充分总结前四轮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对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收入增长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开发区(新河镇)、仙女山、马口、庙头、沉湖、分水、城隍等7个乡镇实行分级分税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划分收支、核定基数、比例递增、超收全留、一定四年。第二种模式是对经济基础较薄弱、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其他19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核定收支、乡财县管、超收奖励、短收分担、超支不补、一定四年。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取得的成效

(一)乡镇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自2005年实行第四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到2009年,乡镇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6.8%,

高于全市年均增幅的18.6个百分点。2009年乡镇总收入规模达到29862万元,是2005年8528万元的3.5倍,占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9.6%,其中:2009年乡镇本级收入为10767万元,是2005年3134万元的3.44倍,年均增长36.2%。见图一

图一:汉川市2005年—2009年乡镇财政收入增长图

单位:万元

(二)乡镇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在分税制改革初期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乡镇属于典型的吃饭型财政,自给自足能力严重不足。随着乡镇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乡镇可用财力也随之“水涨船高”,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图二显示,2005年,乡镇可用财力只有7702万元,2009年则达到16147万元,增长1.09倍。经济发达乡镇在保证工资和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还有部分财力用于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如分水、城隍两地在没有市级财力投入的情况,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纺织、医药包装等支柱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乡镇税收分成逐年增加。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据实核定收入基数,特别是统收统支乡镇比上轮体制基数减少840万元,将增收的财力全部留给乡镇。同时,对乡镇引进城区或开发区落户的企业,采取“隶属关系不变、跟踪服务不变、统计口径不变、结算体制不变”的办法,鼓励乡镇发展经济、多收多得,极大的提高了乡镇的发展经济积极性。图二可以看出,在完成当年税收任务的前提下,2005年市对乡镇超收返还仅为800万元,到2009年已高达6527万元,年均增长69.11%,乡镇自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图二:2005年—2009年乡镇可用财力及超收分成资金增长图

单位:万元

180016001400

12001000800600400200

另一方面市级财力下移力度不断加大。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市级财力向下倾斜的原则,不仅提高了公用经费、部分专项支出标准,并且新增了专项支出,有效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乡镇正常运转经费都得到必要保证,有力地转变了乡镇以往以保运转为中心的工作方式,把促进地方发展放在了工作的首位。从表一的支出项目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新体制中五项基本支出中比上轮体制增加了721万元,有力保证乡镇发展经济,支持农业生产、乡村道路等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表一:新体制与上轮体制支出项目对比表 单位:百元

(三)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在乡镇一级财政支出管理上,自2005年以来,先后实行了“零户统管”,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延伸等重要改革,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从2009年起,对分级分税乡镇开始编制乡镇财政预算,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进一步规范乡镇收支行为。同时,发挥乡镇财政就近就地监管优势,逐步将下拨到乡镇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现行体制仍然没有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根本问题

从现行乡镇财政体制执行的总体情况看,虽然乡镇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基本运转得到保障,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乡镇发展后劲不足、保障水平不高和市乡两级责权不清等问题。

(一)乡镇实力呈贫富两极分化趋势

尽管在现行分税制体制中采用了分类确定不同留成比例、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等办法,这些办法对平衡各地财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经济发达乡镇税基较大,而经济不发达乡镇税基较小,在保持税收同幅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发达乡镇财政总收入增加额要远远大于经济不发达乡镇,更何况经济发达乡镇税收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乡镇,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支配财力差距也就进一步拉大。图三显示:2005年19个统收统支乡镇财政总收入为2406万元,到2009年也仅仅增加377万元,为2783万元,平均146万元;而7个分级分税乡镇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6122万元增长到27079万元,平均达到3868万元,是统收统支乡镇的9.7倍。

图三:2005年—2009年两种模式乡镇财政总收入对比图

30025020015010050单位:万元

(二)大部分乡镇财政保障能力仍然低下

所谓有钱才好办事,虽然在第五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中,市级财力全额保障了基本经费,由于乡镇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落后的乡镇对市级财力依赖性较大,很难有更多财力用于发展经济和支持建设支出。19个统收统支乡镇2009年本级财政收入为1364万元,平均每个乡镇仅有72万元,而其2009年可用财力6198万元,平均每个乡镇是326万元,显然主要是依靠市级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本级财政保障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以超收分成资金为例,从表二可以看出,7个分级分税乡镇集中了绝大部分超收分成资金,占全部超收分成资金的比重从2005年的67%增加到2009年的92%,19个统收统支乡镇2009年超收分成资金每个乡镇平均才26万元。

(三)市乡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还要进一步明确

乡镇综合改革以后,虽然对七站八所合并、转制、撤销后的社会事务责任采取“以钱养事”新机制来解决,但因为没有很细致地对市乡两级事权财权予以明确,实际上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直面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会责任一样不少,可以说,大多数乡镇是在以有限的财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这里的责任既有社会管理的责任,也有经济发展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履行,必然引起财权与事权的相互矛盾,导致乡镇在管理社会事务上责不明权不清,特别是经济发达乡镇存在的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缺乏必要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自身不能给予辖区内正常的公共服务需要等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捆住了发展的手脚。准备打造汉川市经济副中心的沉湖镇,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42亿元,全镇人口近7万人,集镇中心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万人,但集镇的市容卫生、道路交通秩序、市政管理、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被上划后,导致当地政府管理起来常常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为加强集镇管理,不得已从本级财政收入中列支大量费用雇佣临时人员来管理,但因没有执法权,存在很大行政安全隐患,出了问题要自行承担责任,往往是钱花了不少,事务却不能由本级处理,财权事权严重的不对等。

(四)乡村债务负担沉重

截止2009年底,全市乡镇级债务高达33921万元,其中农金会债务1078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1262万元,其他建设性及垫交公粮税费等历史债务21871万元,如世行贷款、开发贷款、公益建设借款已经陆续进入还贷高峰,乡镇财政面临很大压力,严重阻碍了乡镇经济发展。同时,目前经省锁定的村级欠债也有1.8个亿,自2000年采取“停帐挂息”的措施后,经过长达9年多持续化债,各种化债办法用尽,现在这些债务依靠村级自己化解已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乡镇的发展和事业的开展,又不可避免的会新增一部分债务来满足其需要。根据乡镇现有的财力水平来看,除新河、马口、沉湖等乡镇尚有一定条件外,其他乡镇本身维持正常运转和支持发展就亟需市级财政扶持,根本无法安排本级财力来专门支持化债。

(五)财政管理体制运行不规范

从第五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情况来看,尽管设计体制的初衷考虑很周到,但利益之争是各级财政都避免不了的问题,市乡两级,一个拥有对财权的主动支配权,一个只能被动的接受分配,所以都会在规则之间不断寻求灵活手段,一个利用权利,一个利用漏洞,以致都不可能百分百的遵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运行规则。一是乡镇资金市级滞留时间过长。市级财政一般是在下年度将本年度大部分分成或奖励资金拨付给乡镇,资金拨付时间滞后,使资金的用途和使用程序趋于随意化。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流于形式。从运行情况看,乡镇代理银行没有备用金帐户,预算单位没有零余额帐户,乡镇财政设有结算帐户,上级资金只有进入结算帐户,乡镇才能支付用款单位或个人,以致使网上支付流于形式。三是税收征管纪律不严。有些乡镇为了片面追求政绩和地方经济利益,出现挖挤、调剂税收收入行为。四是乡村债务偿还没有纳入体制。对沉重的乡村债务,我市基于自身发展状况的考虑,还没有纳入体制安排专门的资金进行化解,基本上是寄希望于省以上各级政府。

四、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思路

(一)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坚持缺口上移、财力下移的原则不动摇,加大对乡镇的财政保障力度。根据各级转移支付和以奖代补政策,综合考虑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合理确定转移支付基数。在测算乡镇的上解、补助基数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实际,科学预测乡镇财政收支形势的变化,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保证乡镇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二是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平衡,市级财政在制定转移支付政策时,要更多考虑贫困乡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贫困乡镇财力不断增加,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基本平衡。三是尽力实现财力下移。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应尽可能的向乡镇倾斜,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解决乡镇实际困难,支持乡镇发展。

(二)分类界定乡镇事权

在制定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时,应区别对待乡镇发展基础,进一步细化乡镇的经济差异,将目前的26个乡镇从目前分级分税和统收统支的两种类型,按照发展态势和经济实力划分为对市级财政的典型依赖型、中间过渡型、不依赖型三种类型,进一步明晰市乡(镇)事权,坚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不断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对不依赖型乡镇,可以按照“强镇扩权”的思路下放必要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利,在一般预算收入分成比例、财政收入超收返还、规费和土地出让金留成等方面实行倾斜,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对中间过渡型的乡镇要给予财税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同时还应承担必要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减轻中间过渡型的乡镇发展包袱,扶持其加快向不依赖型过渡。对典型依赖型乡镇要严格按照受益原则,决定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支出责任范围及相应的财力,确保履行基本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三)努力化解债务风险 债务问题是县(市)、乡、村的一个沉重负担,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隐患。“普九”债务的化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乡镇债务压力,同时也让乡镇一级以及村级组织对化解其它公益性债务寄予了很高期望。近几年,省先后对乡村债务进行了清理核实,但到目前为止,省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意见具体指导乡村债务的化解。面对庞大的乡村债务,我市显然无法独自承担化解责任,应该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尽早消除隐患,让乡镇得到彻底解脱,轻装上阵专心抓发展。如通过地方政府债券安排部分资金、或安排省级专项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或按一定比例从县市级以上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chengyudaquan/118084.html

推荐内容